释义 |
三缓二年是是暂时不用做牢,需要二年考验后,再决定。如果二年考验期满,没有重大违法行为和违反缓刑规定的,二年期满后,所判处的三年处罚就不再执行了。如果二年考验期内有严重违法或者违反缓刑规定的行为,要收监执行三年的处罚。 我国刑法规定的五大主刑,除死刑是剩夺人的生命权外,其他几类都是限制人的人身自由。根据限制人身自由的时间和程度由轻到重依次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其中对管制实行社区矫正。若被判处管制,即不必到监狱服刑,不用实行关押,而是依法对其实施社区矫正,也就是说,只是限制一些人身自由。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十年;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不能少于十二年(不含死刑缓期执行的二年)。有期徒刑犯在执行期间,如果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的,一般一次可以减一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的,一般一次可以减二年以下有期徒刑;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罪犯,如果悔改表现突出或者有立功表现的,一次最长可以减二年有期徒刑;如果悔改表现突出并有立功表现的,一次最长可以减三年有期徒刑。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不受上述减刑期限的限制。 适用缓刑的对象和条件有哪些? (一)适用缓刑的对象必须是被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二)犯罪分子确有悔改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即法院认为不关押也不致于再危害社会。以上两条缺一不可。 (三)刑法规定,对累犯,不论其刑期长短,一律不能适用缓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六条 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 《刑法》第七十六条 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