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法律主观: 我国目前司法实践主要是根据刑法分则中规定的罪名的 犯罪构成要件 来认定。 包括犯罪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客观方面。 在认定主体时,要注意区分主体是否具有 刑事责任能力 、或相对 负刑事责任 、减轻刑事责任。如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等。 此外还有单位犯罪。 分为故意、过失、和意外事件 客体是刑法所具体保护的社会关系和法益。如盗窃罪,侵犯的客体就是财产所有权法律关系。 客观方面:包括犯罪行为、犯罪结果、因果联系等。其中,犯罪行为是必备要件,其它是选择要件。 这四个要件在刑法罪名条文中都有体现。 当然,还要注意一些排除犯罪的事由。如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上面只是一些最简单的阐述。刑法学中认定犯罪非常复杂,需要深厚的理论研究基础和结合案件实际。 法律客观: 《刑法》第二百八十四之一 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为他人实施前款犯罪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试题、答案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