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现代法律中过错推定原则的举证责任规定 |
释义 | 过错责任原则下的过错认定:在过错推定责任的情况下,受害人只需证明加害人实施了加害行为,造成了损害后果,且二者存在因果关系,无需证明加害人的主观过错,即可推定加害人有过错。加害人要免责需证明自己无过错。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判断过失需考虑行为人的预见能力和具体情况,标准随社会发展变化。一般侵权行为中,无过错即不构成侵权行为。 法律分析 过错责任原则一般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但在过错推定责任的情况下,对过错的认定则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受害人只需要证明加害人实施了加害行为,造成了损害后果,加害行为与损害后果存在因果关系,无须对加害人的主观过错情况进行证明,就可推定加害人主观上有过错,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加害人要想免除其责任,则需要证明自己主观上无过错。 法律上的过错如何认定 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据此,在法律规定的特殊侵权责任外的一般侵权行为中,不具有过错即不构成侵权行为。 民法上的过错,是指违法行为对其实施某种行为及其损害结果的发生所持的一种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某种损害结果,而仍然希望或放任这种损害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希望的心理状态是直接故意,放任的心理状态是间接故意。过失,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结果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却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状态。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是无认识的过失或疏忽大意的过失,已经预见却轻信能够避免是有认识过失或过于自信的过失。 在司法实践中,判断行为入主观上是否有过失时比较复杂。一般来讲,判断行为人是否有过失,应以行为人是否应当预见或者能够预见而是否给以注意作为依据。确认行为人的预见能力,要从其年龄,文化程度、专业知识、工作经验、技术水平、担负的职责以及实施某种行为时的具体情况,客观地进行判断。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外在世界的认知水平也不断提高,所以应当预见或能够预见的判定标准也应该不断变化。 结语 过错责任原则在法律中的适用有一定的灵活性。在过错推定责任的情况下,受害人无需证明加害人的主观过错,只需证明加害行为与损害后果存在因果关系,即可推定加害人有过错。而加害人若要免除责任,则需证明自己无过错。对于过错的认定,需要考虑行为人的预见能力、专业知识、工作经验等因素,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相应调整。根据具体情况客观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过失,以维护公正和公平的法律责任体系。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条 一方当事人对于另一方当事人主张的于己不利的事实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经审判人员说明并询问后,其仍然不明确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视为对该事实的承认。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