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什么是税收的客体? |
释义 | 税收主体是国家,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取得财政收入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分配关系。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了税收的开征、停征、减税、免税、退税、补税等事项,任何机关、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规定擅自作出与税收法律相抵触的决定。 法律分析 税收的主体是国家。 税收主体又称征税人,是在税收分配过程中行使征税权利的主体。也就是税收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是税法中规定的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税收是以国家为主体的特殊分配形式,所以征税主体只能是国家,而不是其它主体。在我国,征税主体的具体部门有税务部门,财政部门和海关。 税收主体是指当一国政府凭借政权组织税收活动时,政府与纳税人之间会产生特定的税收法律关系。在这种税收法律关系中的主体统称为税收主体,它又可分为税收征税权主体和纳税权主体两类。 税收是国家政府,公共财政最主要的收入形式和来源。税收的本质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取得财政收入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分配关系。它体现了一定社会制度下国家与纳税人在征收,纳税的利益分配上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税收分为国税和地税。地税又分为,资源税,个人所得税,个人偶然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船使用税,房产税,屠宰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等。税收主要用于国防和军队建设,国家公务员工资发放,道路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研究,医疗卫生防疫,文化教育,救灾赈济,环境保护等领域。税收的职能和作用是税收职能本质的具体体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第三条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法律授权国务院规定的,依照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任何机关、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作出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和其他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 结语 税收的主体是国家,即征税人,行使征税权利的主体。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特殊分配关系。税收的职能和作用在于国防、军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教育、环保等领域的资金支持。税收的征收、减免、退补等行为必须依法执行,任何机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违反法律规定作出决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法; 第一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开发应税资源的单位和个人,为资源税的纳税人,应当依照本法规定缴纳资源税。 应税资源的具体范围,由本法所附《资源税税目税率表》(以下称《税目税率表》)确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法: 第五条 契税的应纳税额按照计税依据乘以具体适用税率计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法: 第五条 契税的应纳税额按照计税依据乘以具体适用税率计算。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