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医疗事故发生时,医生是否一定需承担责任? |
释义 | 医疗事故责任及判定要件。医生需承担医疗事故责任,由医疗机构承担民事赔偿,医务人员受行政处分或刑事责任。医疗事故分为四级,根据损害程度划分。判定医疗事故需满足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违反规范,存在主观过失,患者有人身损害且与医疗行为有因果关系。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法律分析 一、产生医疗事故医生需承担责任吗 产生医疗事故医生需承担责任。 医疗事故的民事赔偿由医疗机构承担,医务人员由卫生行政部门依法给予处分,或者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十五条 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的,由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事故等级和情节,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限期停业整顿直至由原发证部门吊销执业许可证,对负有责任的医务人员依照刑法关于医疗事故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 对发生医疗事故的有关医务人员,除依照处罚外,卫生行政部门并可以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 二、医疗事故的类型 医疗事故的种类包括一级医疗事故,二级医疗事故,三级医疗事故和四级医疗事故。其中一级医疗事故是最严重的,它是指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医疗事故,四级医疗事故是最轻的,它是指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医疗事故。 法律依据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条 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四级: 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 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具体分级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三、如何判定医疗事故 判定是否为医疗事故,主要看其是否满足以下要件: 1.医疗事故的主体是合法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 2.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违反了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 3.医疗事故的直接行为人在诊疗护理中存在主观过失; 4.患者存在人身损害后果; 5.医疗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结语 医疗事故发生后,医生需承担责任。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十五条,医疗机构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医务人员可能受到卫生行政部门的处分或暂停执业活动,并可能追究刑事责任。医疗事故分为一至四级,根据损害程度的不同而定。判定医疗事故需满足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违反相关法规和规范、存在主观过失、导致患者人身损害等要件。根据具体情况,将依法对医生进行责任追究。 法律依据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师岗位责任、内部监督、投诉处理等制度,加强对医师的管理。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一章 总 则 第三条 处理医疗事故,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章 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 第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对其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培训和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教育。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