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法律主观: 仲裁费用按照双方争议金额的大小按递减比例收取仲裁费,收费标准按照国务院办公厅《仲裁委员会仲裁收费办法》的规定,经物价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确定的收费标准计算。申请人应在收到受理通知书之日起5日内(最后一日遇节假日顺延)预交仲裁费。原则上,仲裁费不能减免。确有困难的,经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最多可以缓交一半,但须在开庭前交清。如果不预交,又不申请缓交仲裁费的,视为撤回仲裁申请。申请人到财务室交纳仲裁费的,现金、支票均可,也可以通过银行转帐。 法律客观: 仲裁费用指仲裁机构为办理具体仲裁案件按规定向当事人收取的补偿性费用。向当事人收取仲裁费用是仲裁机构管理工作正常运转的需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仲裁委员会仲裁收费办法》的通知中第二条规定:“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向仲裁委员会交纳仲裁费用。”仲裁费用通常包括仲裁机构的管理费、仲裁员的报酬和支出以及办理仲裁案件所发生的其他合理的、实际的费用,诸如仲裁庭聘请专家、鉴定人和翻译而发生的费用,调查取证费用等。目前,各国的仲裁机构对仲裁费用的范围有着不尽相同的规定。在实践中,仲裁费用范围的确定方法,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将仲裁机构的管理费、仲裁员报酬以及实际发生的费用分开计算预收。例如,国际商会的国际仲裁院和瑞典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都制定了《仲裁院管理费用表和仲裁员报酬费用表》,并分别依照这些标准向当事人收取仲裁费;第二种是将仲裁机构的管理费、仲裁员报酬以及实际费用一起计算、预收。我国国际经济贸易促进委员会正是采用这种方法,按照“争议金额越大,收费比例越小”的原则,制定了自己的仲裁费用表。费用表确定的仲裁费用包括管理费和仲裁员的报酬。在费用表的收费之外,仲裁委员会还就仲裁员受案的特殊报酬、差旅费、食宿费以及仲裁庭聘请专家、鉴定人和翻译等费用向当事人收取。而且,除当事人变更其申诉或反诉请求外,预缴费用一般不发生变动。仲裁法颁布后,国务院办公厅制定了《仲裁委员会收费办法》,该办法将仲裁费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案件受理费,用于给付仲裁员报酬维护仲裁委员会正常运转的必要开支;另一部分是案件处理费,用于仲裁机构处理案件合理支出的费用,仲裁费低于法院的诉讼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