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劳动法如何规定? |
释义 | 《劳动法》第五章规定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用人单位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最低工资根据各种因素确定,每年最多调整一次。除西藏外,我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制度。该制度促进劳动力市场发展,加强工资管理和宏观调控,保护劳动者权益。最低工资标准发布程序需征求意见并经批准发布。 法律分析 我国《劳动法》第五章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的确定实行政府、工会、企业三方代表民主协商的原则,主要根据本地区低收入职工收支状况、物价水平、职工赡养系数、平均工资、劳动力供求状况、劳动生产率、地区综合经济效益等因素确定,另外,还要考虑对外开放的国际竞争需要及企业的人工成本承受能力等。当上述因素发生变化时,应当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每年最多调整一次。 最低工资保障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的所有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等。截止到目前,我国已有除西藏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并实施了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正式公布了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实施,对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促进工资管理和工资支付的法制化,加强企业工资收入的宏观调控,制止部分企业过分压低职工工资,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最低工资标准的发布程序是:拟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应先报劳动保障部征求意见,报出25日内未接到变更意见,或接到变更意见进行修改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发布,并报国务院备案,同时抄送劳动保障部。 拓展延伸 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及法律责任如何界定? 劳动法的适用范围涵盖了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劳动合同、工资、工时、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等。根据劳动法,劳动关系的当事人包括雇主和劳动者,而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则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等。在劳动法中,法律责任的界定十分重要。雇主应承担雇佣劳动者的权益保护责任,包括支付工资、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等。劳动者也有义务遵守劳动合同,保守商业秘密,维护雇主的合法权益。当劳动法规定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双方可以依法通过劳动仲裁或诉讼等途径解决争议。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及法律责任的界定在维护劳动关系稳定、保障劳动者权益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实施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工资管理的法制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一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各类企业,并已在除西藏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并实施。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依据包括低收入职工收支状况、物价水平、职工赡养系数、平均工资、劳动力供求状况、劳动生产率、地区综合经济效益等因素,并考虑国际竞争需要和企业的人工成本承受能力。最低工资标准的发布程序也有明确规定,需要经过多个环节的审批和备案。劳动法的适用范围涵盖了各类劳动关系,雇主和劳动者都有相应的权益和责任。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和法律责任的界定对于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和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一章 总则 第六条 【集体协商机制】工会应当帮助、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并与用人单位建立集体协商机制,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五章 特别规定 第三节 非全日制用工 第六十八条 【非全日制用工的概念】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四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第三十七条 对实行计件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