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立案和立案侦查的区别 |
释义 | 1、一个是诉讼行为,一个查处行为 立案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及其它行政执法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自首以及自诉人起诉等材料,按照各自的管辖范围进行审查后,认为有犯罪事实发生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决定将其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者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 立案侦查是指,公安机关接到公民报案、控告、举报及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或者触犯《刑法》的犯罪嫌疑人主动投案,以及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司法机关移送的案件,受理后经领导批准,立为刑事或治安案件查处的行为。 2、顺序不同,先立案后侦查 立案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1、有犯罪事实 2、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立案侦查的主体,目前语境下,是特指公安机关。立案后,一般案件由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开始侦查 3、立案不一定为刑事犯罪 立案:司法机关对于控告、检举或者自首的材料,应按管辖范围进行审查。 立案侦查:适用对象是一般刑事案件,不含治安违法案件、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案件。 通常公安机关对案件立案之后,需要先做出审查,看是否有侦查的必要,所以并不是立案了就要侦查,不符合立案侦查的不会立案侦查。对于单位和个人的报案、控告、举报,要是并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处理,并且通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 公益诉讼,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职责中发现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在没有前款规定的机关和组织或者前款规定的机关和组织不提起诉讼的情况下,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前款规定的机关或者组织提起诉讼的,人民检察院可以支持起诉。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 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