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扰乱社会秩序的常见行为有哪些
释义
    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特征和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规定的具体行为,包括扰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秩序、扰乱公共场所秩序、扰乱公共交通工具秩序、影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破坏选举秩序等。
    法律分析
    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都有哪些具体如下:
    1、本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1)扰乱公共秩序行为侵犯的客体是社会公共秩序。所谓“公共秩序”,主要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学习、工作、科研等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合法的社会状态。具体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生产秩序、经营秩序、教学科研秩序、医疗卫生秩序以及公共场所的活动秩序、公共交通秩序、人民群众的生活秩序等。
    (2)客观方面表现为扰乱公共秩序,情节轻微,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各种行为。
    (3)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主体是年满14周岁,具有责任能力的公民,单位不构成本行为的主体。
    (4)行为人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扰乱公共秩序危害社会而故意为之。
    2、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有:(1)扰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秩序的行为。(2)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3)扰乱公共交通工具秩序的行为。(4)影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的行为。
    (5)破坏选举秩序的行为。
    拓展延伸
    社会秩序中常见的破坏行为有哪些
    社会秩序中常见的破坏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暴力冲突、抢劫盗窃、纵火破坏、恶意传播谣言、非法集会示威、破坏公共设施、违法占地、非法侵占财产、故意损毁他人财物、擅自拆除或篡改标识、非法占道经营、非法贩卖假冒伪劣商品、违法倒卖、非法交易、赌博、贩毒、涉黑涉恶等违法犯罪行为。这些行为严重干扰社会正常秩序,破坏社会安定与和谐。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我们应当共同努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强执法力度,提高社会监督意识,共同营造一个安全、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结语
    维护社会秩序,共创安定和谐。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特征是侵犯社会公共秩序,主体为年满14周岁的公民,表现为轻微情节且故意为之。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了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范围,包括扰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秩序,扰乱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秩序,以及破坏选举秩序等。为维护社会秩序,我们应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强化执法力度,提高社会监督意识,共同营造安全、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一节 扰乱公共秩序罪 第二百九十八条 扰乱、冲击或者以其他方法破坏依法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造成公共秩序混乱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4: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