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法律主观: 户籍,又称户口,一种主要以户为单位的人口管理方法。 籍贯,是指一个家族族群共同认定的一位祖先的出生地。又指一些已经离开了祖先的出生地或已经离开了家乡的人,但他们或他们的后代,仍然追溯祖先的出生地或祖先的家乡(即祖籍)来作为自己籍贯。籍贯在现代汉语中通常指“本人出生或祖居地”。 现在最主流的做法是以一个人父亲的籍贯为自己的籍贯,而不是这个人自己的出生地。由于在中国填报籍贯的历史不到一个世纪,大多数人的籍贯其实通常是其在二十世纪初出生的那一代父系祖先的出生地。以上是对籍贯和户口所在地的区别的回答。 法律客观: 一、籍贯怎么填?《干部履历表》(1999年版)的说明”中第4点:“籍贯”和“出生地”均按现行行政区划填写。省+市辖区/县级市/县+镇/街道+村/居委会,省级和县级行政区划中间不写地级市名称。如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县飞云镇晚霞村5组。二、籍贯和户口所在地的区别通俗的讲,籍贯是指你的老家(家乡);而户籍所在地是说你现在户口在哪里,就是归哪里的派出所管。详细的讲,籍贯是指祖居地(祖籍地)或原来籍贯。参照公安部公通字[1995]91号文件,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祖父去世的,填写祖父去世时的户口所在地;祖父未落常住户口的,填写祖父应落常住户口的的地方;公民登记籍贯后,祖父又迁移户口的,该公民的籍贯不再随之更改。户籍所在地是指我国居民户口簿登记所在地,一般是指出生时其父母户口登记地方,通常是家庭户口簿上的户口所在地。但由于搬迁、上学、工作等原因,本人户口会迁移到单位、学校等,这时户籍所在地就发生了变更,以户口迁移的新地址为户籍所在地。三、什么是国籍?国籍是指一个人属于某一个国家的国民或公民的法律资格,表明一个人同一个特定国家间的固定的法律联系,是国家行使属人管辖权和外交保护权的法律顾问依据。国籍的取得、丧失和变更由国籍法规定。取得国籍主要有出生和入籍两种方式。因出生而取得国籍,国际上有血统制和出生地制两种原则。采取出生地制的国家,不问父母的国籍,孩子出生在本国即取得本国国籍。采用血统原则的国家,则不管出生地如何,孩子的国籍必须随父母双方或一方的国籍。入籍是指外国人或无国籍的人,按照某国法律规定,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取得该国国籍。另外还有通过结婚、收养等方式取得某国国籍的。由于各国对国籍的规定不同,往往会在特殊情况下出现双重国籍或无国籍的现象。例如,采取血统原则国家的公民,在采取出生地原则国家生的小孩,就同时具有两个国家的国籍。反之,采取出生地原则的国家中的公民,在采取血统原则国家生的小孩,则不具有任何一国的国籍。四、什么是祖籍?祖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祖先崇拜所产生的观念,所以在祖籍的追溯和认定上,通常是以父系祖先、祖辈的家族长久的居住地过的地区为祖籍,而不必参考母亲或外祖父的祖籍。祖籍是指一个家族族群认定的某一时期的某一位祖先(传统上指父系祖先)的出生地。一些已经离开了祖先的出生地或已经离开了家乡的人,他们的后代,仍然追溯祖先的出生地或祖先的家乡(即祖籍)来作为自己籍贯。有些地区习惯以祖父的籍贯为祖籍,而有些地区例如台湾省人民则大多数是以十多代以前祖先在大陆的居住地为祖籍,海外的华人则是以父系祖先在中国的籍贯地为祖籍。祖籍是汉民族的传统文化概念,可以指祖父的籍贯地,也可以指更加久远的祖先籍贯,即一个家族父系祖先曾经长期世代居住的地方。中国几千年来,都非常重视籍贯。中国华夏族(汉族)和周围的民族在数千年来的交往中,人员往来频繁,渊源久远。其原因主要有:政治因素(政治亡命、外交出使、政治联姻、抗倭援朝等),经济因素(外贸商事等),偶然因素(遇风漂海等),生存(战乱避难、犯法避祸、宗族传布、东渡谋生等)等等。经历漫长的岁月,他们逐渐迁徙到新地方开创新社会或融入了当地社会,离开了原来居住的地方,因此他们就有了祖籍地,以区别现在他们的居住地,但也保留了许多历史的痕迹。由于中国面积广大,人口庞大,不同地方的人群还是有所不同的。由于方便不同地方的人交流认识,祖籍,能代表一群人的特征、习惯、文化精神等等,祖籍地使一个可以间接知道一个人大概的情况的。而祖籍所含有的这些信息,也是通过所属这个籍贯的人或一群人,在其他地方的所作所为,给其他地方的人留下的印象且不断更正和丰富的。一般来说,其他地方的人,通过了解那个人的祖籍,就可以知道哪个人大概是怎样的人,也有少数人比较特别,和某地人有所不同,但多多少少都有所属祖籍的这个地方的人的某些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