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困难认定需要哪些条件呢 |
释义 | 法律分析: 一、就业困难人员范围 就业困难人员是指登记失业人员中的下列人员: (一)城镇女40至55周岁,男50至60周岁内人员(简称“4050”人员); (二)已领取《残疾证》或经劳动能力鉴定机构鉴定为五至十级伤残人员; (三)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期间的劳动适龄失业人员; (四)登记失业一年以上的人员; (五)因土地被征用,失去土地的人员; (六)零就业家庭中的劳动适龄成员; (七)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高校毕业生:(1)城镇零就业家庭或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高校毕业生;(2)在校期间申请并获得了助学贷款的高校毕业生;(3)父母双方(单方)持《残疾证》,全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或本人持《残疾证》的高校毕业生;(4)学生在校期间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或灾难,经民政部门认定属社会扶助对象的高校毕业生;(5)毕业年度内未就业并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 (八)其它就业困难人员。 法律依据: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 第二条 社会救助制度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社会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社会救助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的原则。 第三条 国务院民政部门统筹全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国务院民政、应急管理、卫生健康、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相应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应急管理、卫生健康、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相应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 前两款所列行政部门统称社会救助管理部门。 第四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有关社会救助的申请受理、调查审核,具体工作由社会救助经办机构或者经办人员承担。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有关社会救助工作。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