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主客观不一致是不能定罪的。 1、主客观相一致的刑事责任原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指对犯罪的认定和追究刑事责任,必须主客观相一致。 2、认定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犯罪,应该是主观上有罪过,客观上有危害行为,并且必须是这种主观上的罪过和客观上的危害行为和结果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3、主观上的罪过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和结果的原因,而这个行为必须是主观上的罪过的必然结果; 4、客观上危害社会的行为和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的统一,是构成犯罪的基本标志。 主观与客观相一致原则: 1、主观与客观相一致原则指的是构成犯罪,必须同时具备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的要件,缺一不可; 2、《刑法》指导思想之一。根据马克思主义犯罪学说的观点,任何犯罪都是犯罪主体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主体与行为不可分离,主观要件与客观要件只有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正确反映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的大小; 3、因此,《刑法》要求,定罪量刑,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相一致原则,既反对只看客观危害而不问有无主观罪过的客观归罪,也反对只看主观罪过而不管有无客观危害的主观归罪。 综上所述,主客观不一致不构成犯罪。犯罪主观方面,概括起来有故意和过失这两种基本形式,以及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这两种心理要素。主客观相一致的刑事责任原则指对犯罪的认定和追究刑事责任,必须主客观相一致。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 【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