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欺诈行为需故意欺骗他人,包括虚构事实、歪曲事实或隐匿事实。被欺诈人需因此陷于错误,并因错误作出意思表示。需有因果关系,且需向法院或仲裁机构申请撤销。 法律分析 (一) 在欺诈方面: 1、须有欺骗他人的行为。欺诈行为是故意向他人陈述不真实情况,无论虚构、歪曲或隐瞒事实都属之。 欺诈通常表现为积极行为,但消极行为,特别是沉默,则必须承担法律、合同或商业惯例上告知事实的责任,只有在未告知时才能构成欺诈。 2、须有欺诈故意。欺诈故意是指具有欺骗他人的故意,这种故意包括两层: (1)是使相对人陷于错误的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所表示的事情不真实,也明知相对人有陷入错误的可能; (2)是有意识地使相对人陷于错误并作出意思表示。这两种故意从根本上妨碍了被欺诈人意思形成的自由。 (二) 在被欺诈人方面: 1、须被欺诈人因受欺诈而陷于错误。被欺诈人陷于错误与欺诈人的欺诈行为之间必须有因果关系。 如果被欺诈人并未陷于错误,或者虽然陷于错误但该错误并非受欺诈而产生,则欺诈行为不能成立。 2、须被欺诈人因错误而作出意思表示,即错误与意思表示之间必须有因果联系。如果被欺诈人虽然陷于错误,但并未因此作出意思表示;或者虽有意思表示,但不是由于错误所致,欺诈行为也不能成立。 需要注意的是,被欺诈人必须向法院或仲裁机构申请才能撤销。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九条 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该内容由 刘金非律师
和 家和律云 共创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