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事业单位冒名顶替上班的应对策略 |
释义 | 冒名顶替案件的性质涉及民法、刑法和宪法层面,具有不同的法律意义和后果。在赔偿方面,精神抚慰金数额较低。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无效的劳动合同自订立起就没有约束力,但用人单位应支付劳动报酬。根据该法第七条规定,只要单位有实际用工,无论合同是否有效,都存在劳动关系。 法律分析 可以直接申请劳动仲裁。 冒名顶替案的性质可分三个层次: 在民法层面,冒名顶替无疑侵犯了被冒名人的姓名权。 在刑法层面,如果利用冒名顶替从事诈骗活动,则可能上升为犯罪行为。 “再提高一个层次,比如‘齐玉苓案’,它可以认为是一个宪法问题,被侵犯了受教育权或者某种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权利。这是一种宪法性权利。”对冒名顶替行为的定性,可能具有不同层次的法律意义和法律后果。 在冒名顶替案件中,损害赔偿往往属精神损害赔偿,核算金钱较为困难。按现阶段法院的做法,精神抚慰金数额较低。 可按照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无效的劳动台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但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很显然,合同法的原理无法适用于劳动合同,因为,劳动力一旦付出,就无法恢复到合同订立前的状态,因为此时劳动者已经提供了劳动。 同时,据《劳动合同法》第七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规定,只要单位有实际用工,不管合同有无效力,都与劳动者存在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是否存在实际用工的事实是判断双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的唯一标准。 拓展延伸 应对事业单位冒名顶替上班的措施和法律责任 应对事业单位冒名顶替上班的措施包括加强内部管理,建立严格的身份验证制度,加强对招聘流程的监督和审查,确保招聘程序的公正和透明。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防止冒名顶替现象的发生。对于冒名顶替行为,应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包括对冒名者和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涉及刑事犯罪的应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此外,受害者可以向有关部门举报,维护自身权益。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加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管,加大惩处力度,是预防和应对冒名顶替上班问题的重要举措。 结语 冒名顶替案件具有多个层次的法律意义和法律后果。在民法层面上,冒名顶替侵犯了被冒名人的姓名权;在刑法层面上,如果涉及诈骗活动,可能构成犯罪行为;在宪法层面上,冒名顶替可能侵犯受教育权和公平竞争权利等宪法性权利。在冒名顶替案件中,精神损害赔偿较为困难,但根据《劳动合同法》,无效的劳动合同仍需支付劳动报酬。此外,加强内部管理、身份验证制度、招聘流程监督和员工培训是预防和应对冒名顶替问题的重要措施。对于冒名者和相关责任人,应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并加强内部和外部监管,以确保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2021修正):第三章 工会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十二条 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处分职工,工会认为不适当的,有权提出意见。 用人单位单方面解除职工劳动合同时,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工会认为用人单位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合同,要求重新研究处理时,用人单位应当研究工会的意见,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 职工认为用人单位侵犯其劳动权益而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工会应当给予支持和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十二章 法律责任 第九十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可以处以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2021修正):第二章 工会组织 第十九条 基层工会专职主席、副主席或者委员自任职之日起,其劳动合同期限自动延长,延长期限相当于其任职期间;非专职主席、副主席或者委员自任职之日起,其尚未履行的劳动合同期限短于任期的,劳动合同期限自动延长至任期期满。但是,任职期间个人严重过失或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除外。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