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构成劳动关系的要件有哪些 |
释义 | 构成劳动关系的要件如下: 1.主体是指参加劳动法律关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2.客体是指劳动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3.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法享有的劳动权利和承担的劳动义务。 一、行政主体3大类8小类是 一、职权三大类:1.政府、2.部门、3.派出机关;二、授权八大类:4.被授权组织、5.内设机构、6.派出机构;三、非主体大类:7.委托机关、8.组建机构 行政法主体又称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具体包括执掌行政权的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即行政管理过程中的被管理者)。 行政主体是指享有行政职权,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独立承担责任的组织。 因此,行政法主体的范围大于行政主体,行政主体只是行政法主体的一种,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占主导地位。 二、涉外民事法律关系具有哪些特征 涉外民事法律关系具有的特征如下: 1、诉讼主体涉外,即诉讼一方或双方为外国人、无国籍人或外国企业和组织; 2、人民法院在审理国内民商事案件过程中,因增加当事人或者第三人而造成涉外因素的,属于涉外民商事案件; 3、作为诉讼对象的法律事实涉外; 4、诉讼标的物涉外。 涉外民事法律关系是指凡主体、客体、权利和义务这些因素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素涉及外国的民事法律关系。 三、合同的法律关系主体属于什么 合同的法律关系主体属于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范畴,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自然人指基于出生成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有生命的人。自然人包括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自然人要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必须具备相应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行为能力。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以外的其他组织也可以成为合同的法律关系主体,主要包括法人分支机构、无法人资格的合资企业、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等。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劳动法》第十六条,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 《劳动法》第十七条,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