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一方以欺诈的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可撤销吗 |
释义 | 一方以欺诈的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可撤销。 民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民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其中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为无效民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无效民事行为的情形: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 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 4、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5、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 6、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 7、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综上所述,对于老百姓来说,很多时候法律成为了自己最后的保障与希望。在走投无路,不知所措时,法律就像是一盏明灯,给了人们希望与方向,告诉公民应当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法律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守护着人们的希望的同时更维护着整个社会的正常秩序,为人民的安居乐业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九条 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条 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一条 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