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免除职务后的职业规划 |
释义 | 免职后的安排:普通单位按规章制度安排,2-3年内不得晋升;公职人员因健康等原因被免职,由单位安排适合工作;公职人员犯错被免职,党政干部1年内不担任领导职务,其他人员2年内不得晋升。同时,受党纪政务处分者不得提拔任用。 法律分析 普通的用人单位,劳动者被免除职务的,按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安排,一般两、三年内不得担任高于原任职务层次的领导职务。 公职人员被免除职务的,不是因为犯错被免职,只是单纯的人事处理,比如因健康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工作一年以上的,免去原职务,由机关单位安排适合的工作。 公职人员因为犯错被免职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安排领导职务,从事一般公务员工作;其他公职人员被免职两年内,不得担任高于原任职务层次的领导职务;同时受到党纪政务处分的,在影响期内不得提拔任用。 拓展延伸 职业转型:解决免除职务后的职业规划问题 职业转型是指在免除职务后,面临职业规划问题时所采取的行动。在职业转型过程中,个人需要综合考虑自身的兴趣、技能和市场需求,以制定合适的职业规划。首先,个人可以进行自我评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其次,积极寻找与目标职业相关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建议与行业内的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和咨询,获取实用的职业建议和指导。同时,灵活运用网络和社交媒体平台,扩大人脉圈,寻找职业机会。最后,要有耐心和毅力,职业转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通过积极的努力和持续的自我提升,克服职业转型中的困难,最终实现理想的职业规划。 结语 在职业生涯中,免除职务可能是一个转折点,但并不意味着终结。根据不同情况,用人单位和机关单位都会有相应的规定和安排。对于劳动者而言,需要遵守规章制度,一定时间内不能担任高于原职务的领导职务。而对于公职人员,免除职务可能是因为人事处理或犯错,不同情况也有不同的限制和处分。面对职业转型,个人需要进行自我评估,制定合适的职业规划,并积极寻找学习机会和与专业人士交流。通过不断努力和自我提升,克服困难,最终实现理想的职业目标。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 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 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十九条 公务员以及参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十一条 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是指撤销受处分党员由党内选举或者组织任命的党内职务。对于在党内担任两个以上职务的,党组织在作处分决定时,应当明确是撤销其一切职务还是一个或者几个职务。如果决定撤销其一个职务,必须撤销其担任的最高职务。如果决定撤销其两个以上职务,则必须从其担任的最高职务开始依次撤销。对于在党外组织担任职务的,应当建议党外组织依照规定作出相应处理。 对于应当受到撤销党内职务处分,但是本人没有担任党内职务的,应当给予其严重警告处分。同时,在党外组织担任职务的,应当建议党外组织撤销其党外职务。 党员受到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或者依照前款规定受到严重警告处分的,二年内不得在党内担任和向党外组织推荐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或者高于其原任职务的职务。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