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法律分析: 近日,未满18岁的小浩(化名)因背着父母借贷买手机无力还款而被借款方告上法庭。 2017年2月19日,还在读中学的小浩到某手机配件店购买手机。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作为甲方与乙方黎某签订了《借款合同》,约定向黎某借款现金7500元购买iPhone 7 PLUS手机(128G),借款利率为月息1.3分,共分60期偿还,每月每期偿还223元,合共13380元。同时,《借款合同》还约定,小浩应在双方约定的期限内支付利息,若小浩逾期10天未支付利息的,黎某有权解除合同并提前收回全部借款本息。 该手机配件店在小浩签订了《借款合同》后将手机卖给了小浩,但小浩在偿还了第一期的分期款223元后,就再未按照约定按月偿还本息。黎某多次催讨无果后,将该手机配件店、小浩及其父母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令四被告返还其借款本金、利息、违约金及律师费合共18788.4元。 顺德法院经审理认为,本案为民间借贷纠纷。原告黎某与被告小浩签订《借款合同》的行为是无效的。被告小浩在实施上述行为时未满十八周岁,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借款行为并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的有效情形,应当认定为无效法律行为;且原告黎某向未成年人提供贷款用于购买iPhone 7 plus手机,意在诱导、促使未成年人超越其自身能力进行奢侈品消费,从而赚取利润,此行为违反公序良俗原则,应当认定为无效。 顺德法院一名法官告诉记者,本案中,原告黎某与手机配件店合作,建立起由原告黎某向在校学生提供贷款,手机店向在校学生出售手机的合作模式,其动机和目的在于诱导、促使未成年人超越其自身能力进行奢侈品消费,从而赚取利润。如果支持或放任这一行为,会使未成年人过早地高消费,促使他们形成过度消费的不良消费观,同时,未成年人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借贷高消费,在无经济来源的情况下,背负债务和隐瞒父母会使未成年人承担巨大的精神压力,对他们品德的培养以及人身安全的保护都有巨大的隐患。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