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工伤认定后工资的发放问题 |
释义 | 工伤认定后的工资支付:工伤期间,职工原工资福利待遇保持不变,单位按月支付;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可适当延长但不超过12个月;伤残评定后享受伤残待遇;停工留薪期满后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在停工期间需要护理,由单位负责。 法律分析 工伤认定后的工资支付是:职工因工作受到事故伤害或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原工资福利待遇在停工期间保持不变,由单位按月支付。 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经设区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伤情严重或者特殊的,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止原待遇,按照有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间需要护理的,由本单位负责。 拓展延伸 工伤认定后工资支付纠纷的解决方案 解决工伤认定后工资支付纠纷的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双方应当协商解决纠纷,通过对话和沟通寻求共识。如果无法达成一致,可寻求第三方调解或仲裁机构的帮助。其次,确保有充分的证据支持自己的主张,如工伤认定书、工资单、合同等文件。第三,如果纠纷仍无法解决,可考虑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法院提起诉讼,寻求法律裁决。最后,及时履行法律裁决或调解协议,确保工资支付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在整个过程中,建议雇主和员工都秉持诚信原则,以和解和公平为导向,尽力达成双方满意的解决方案。 结语 工伤认定后的工资支付是由单位按月支付,保持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严重或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但不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享受伤残待遇。停工留薪期满后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工伤职工需要护理的,由本单位负责。解决工伤认定后工资支付纠纷可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等方式解决。建议双方秉持诚信原则,以和解和公平为导向,寻求满意的解决方案。 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 第三十三条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照本章的有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生活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护理的,由所在单位负责。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