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借名贷款合同是否有效,法律是如何规定的 |
释义 | "借名贷款"行为违反了银行贷款规定,但并不导致借款合同无效。根据《贷款通则》和《民法典》,虽然名义借款人隐瞒了借款用途和实际借款人的存在,违反了法律规定,但这并不足以使借款合同无效。《民法典》明确规定,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才能使合同无效。因此,银行的债权仍然受到保护。 法律分析 实践中,当“借名贷款”的实际借款人逾期未偿还银行贷款而银行向名义借款人和担保人催收时,名义借款人、担保人为逃避还款责任,往往会主张借款合同无效,理由是名义借款人与银行订立借款合同时,隐瞒了借款用途,“借名贷款”行为严重违反银行的贷款规定。 《贷款通则》第19条规定:“(借款人)应当按借款合同约定用途使用贷款。”第20条规定:“(借款人)不得采取欺诈手段骗取贷款。”通过“借名贷款”取得的款项,事实上是由实际借款人使用,而名义借款人为申请贷款必须向银行隐瞒真实的借款用途,涉嫌“采取欺诈手段”,其违反借款合同约定将所借款项交由实际借款人使用,又属于“未按借款合同约定用途使用贷款”。由此,“借名贷款”行为显然违反了《贷款通则》的规定。但违反《贷款通则》并不导致借款合同无效。 根据《民法典》153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本条将导致合同无效的法律形式的范围限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以除外的方式明确了不是所有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违反都会导致合同无效,但是没有明确吸纳强制性效力的概念。从效力等级上来看,《贷款通则》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而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其所制定的《贷款通则》属于部门规章,效力低于法律、行政法规。所以银行的债权是能够得到保护的。 拓展延伸 借名贷款合同的法律效力及争议解决方式 借名贷款合同的法律效力及争议解决方式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借名贷款合同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如果出现争议,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解决:首先,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争议,通过友好协商达成一致。其次,当事人也可以选择通过调解、仲裁或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具体选择哪种方式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愿和情况。在解决争议时,应当参考相关法律法规和合同条款,以确保合法权益的保护和维护。 结语 综上所述,借名贷款行为严重违反了银行的贷款规定,但并不导致借款合同无效。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借名贷款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应遵守合同约定和法律法规。在解决争议时,当事人可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等方式进行处理,以确保合法权益的保护和维护。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