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工伤鉴定是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在工伤职工医疗终结后进行的鉴定,包括劳动能力鉴定、停工留薪期确认、护理等级鉴定和伤残辅助器具配置鉴定。劳动能力鉴定评估劳动者在工作中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劳动能力损害,而工伤鉴定则特指评估致残等级。中国的劳动能力鉴定工作主要负责因工伤或因病导致的劳动能力鉴定问题。 法律分析 工伤鉴定是在工伤鉴定机构做,鉴定的人员是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工伤鉴定的范围包括:劳动能力鉴定,停工留薪期鉴定确认,护理等级鉴定,伤残辅助器具配置鉴定。 工伤鉴定是在申请工伤鉴定的职工被认定为工伤的基础上,在其医疗终结或医疗期满之后,由设区的市以上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对其工伤有关事宜进行鉴定的行为。工伤鉴定的范围包括:劳动能力鉴定,停工留薪期鉴定确认,护理等级鉴定,伤残辅助器具配置鉴定等。 鉴定内容 广义的工伤鉴定包括劳动能力鉴定和致残等级鉴定,狭义的工伤鉴定指致残等级鉴定。 劳动能力鉴定也称劳动鉴定,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工作中因种种原因造成劳动能力不同程度的损害,致使劳动者在部分、大部分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时,有关部门在医学方面对其做出的鉴别和评定。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只负责因工伤或因病而导致的劳动能力鉴定问题。 拓展延伸 工伤鉴定的程序和要求是什么? 工伤鉴定的程序和要求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进行的。一般情况下,工伤鉴定需要符合以下程序:首先,受伤员工应及时向用人单位报告,用人单位应立即将其送往医院进行初步诊断和治疗。然后,用人单位需要将工伤事故报告给劳动保障部门,并提供相关证据和资料。劳动保障部门将组织专业医疗机构进行工伤鉴定,评估伤残程度和与工作相关性。最后,根据鉴定结果,劳动保障部门将给予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工伤鉴定的要求包括提供详细的工伤事故经过、医疗证明、劳动合同等相关证据和资料,以便进行准确的鉴定和评估。 结语 工伤鉴定是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进行的,其范围包括劳动能力、停工留薪期、护理等级和伤残辅助器具配置等方面的鉴定。工伤鉴定是在受伤员工被认定为工伤后,在医疗终结或医疗期满后进行的,旨在评估工伤相关事宜。工伤鉴定的内容主要包括劳动能力和致残等级的鉴定。劳动能力鉴定是对劳动者因工伤或疾病导致劳动能力损害的医学鉴别和评定。工伤鉴定的程序和要求需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并包括报告工伤事故、提供证据和资料、组织专业医疗机构进行鉴定等步骤。提供准确的证据和资料对于工伤鉴定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四章 工 伤 保 险 第三十六条 职工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且经工伤认定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其中,经劳动能力鉴定丧失劳动能力的,享受伤残待遇。 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应当简捷、方便。 工伤保险条例(2010修订):第四章 劳动能力鉴定 第二十三条 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有关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2018修正):第四章 工 伤 保 险 第三十六条 职工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且经工伤认定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其中,经劳动能力鉴定丧失劳动能力的,享受伤残待遇。 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应当简捷、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