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哪些行为被认为是过失犯罪? |
释义 | 过失犯罪相对于故意犯罪的主观恶性较小,因此刑法对过失犯罪的处罚相对较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和第十六条的规定,过失犯罪是指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但因疏忽大意或轻信能够避免而发生的行为;而不是出于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行为则不属于犯罪。根据第二百三十三条的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处罚为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者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法律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是过失犯罪。第十六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后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不是犯罪。第二百三十三亲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在处罚上,因为过失犯罪的主观恶性比故意犯罪明显要小,因此刑法对过失犯罪的处罚比对故意犯罪的处罚要轻。 拓展延伸 过失犯罪的法律界限及其影响 过失犯罪是指犯罪行为中的疏忽、疏忽大意或不谨慎导致的犯罪行为。在法律界限上,过失犯罪的界定主要依据于对行为人主观方面的评判,即是否存在过失心理。一般来说,过失犯罪需要满足三个要件:行为人应当具备过失心理、行为人的过失应当与犯罪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的过失应当是违背了一定的注意义务。 过失犯罪的影响是显著的。首先,它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通过对过失行为的追究,可以减少类似行为的发生,提高人们的警觉性。其次,过失犯罪的存在使得法律更加完善,为公众提供了更好的法律保障。此外,过失犯罪的处理也涉及到对行为人的教育和改造,有助于预防再次犯罪的发生。 总而言之,过失犯罪的法律界限及其影响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通过对过失犯罪的界定和处理,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众利益,并促进法治社会的建设。 结语 过失犯罪的界定主要依据于对行为人主观方面的评判,即是否存在过失心理。它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了更好的法律保障。过失犯罪的处理涉及到对行为人的教育和改造,有助于预防再次犯罪的发生。通过对过失犯罪的界定和处理,我们可以促进法治社会的建设。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二章 犯罪 第三节 共同犯罪 第二十五条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一节 扰乱公共秩序罪 第三百零二条 盗窃、侮辱、故意毁坏尸体、尸骨、骨灰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五章 侵犯财产罪 第二百七十五条 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