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网络谣言的定罪标准是什么? |
释义 | 故意传播谣言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行为人将面临法律追究。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等行为将受到拘留和罚款的处罚。投放虚假危险物质或扬言实施暴力行为同样会扰乱公共秩序并受到相应惩罚。 法律分析 行为人故意传播谣言,情节严重的,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是指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行为。 法律客观: 3.《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拓展延伸 网络谣言的法律界定与定罪标准 网络谣言的法律界定与定罪标准是指在法律层面上对网络谣言进行界定和判定是否构成犯罪的标准。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网络谣言是指在网络平台上传播、发布虚假信息、不实言论或者歪曲事实的行为。对于网络谣言的定罪标准,一般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信息的虚假性,即信息与事实不符;二是传播的广泛性,即信息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三是对社会秩序、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影响。当网络谣言满足以上标准时,相关法律部门将依法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以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结语 传播谣言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涉嫌编造和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将受到拘留和罚款的处罚。网络谣言的法律界定与定罪标准是指在法律层面上对网络谣言进行界定和判定是否构成犯罪的标准。当网络谣言满足虚假性、广泛传播以及对社会秩序、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影响等条件时,相关法律部门将依法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以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2019修订):第七章 法官的职业保障 第五十六条 法官因依法履行职责遭受不实举报、诬告陷害、侮辱诽谤,致使名誉受到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澄清事实,消除不良影响,并依法追究相关单位或者个人的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2022修正):第三章 人身和人格权益 第二十八条 妇女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等人格权益受法律保护。 媒体报道涉及妇女事件应当客观、适度,不得通过夸大事实、过度渲染等方式侵害妇女的人格权益。 禁止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或者其他方式贬低损害妇女人格。未经本人同意,不得通过广告、商标、展览橱窗、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等形式使用妇女肖像,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