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审理终结的案件是什么意思 |
释义 | 《民事诉讼法》规定了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时间限制,普通程序案件应在六个月内审结,可延长六个月;简易程序案件应在三个月内审结;上诉案件应在三个月内审结,可延长;裁定上诉案件应在三十日内作出终审裁定。 法律分析 《民事诉讼法》第149条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第161条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第176条人民法院审理对判决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人民法院审理对裁定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终审裁定。 拓展延伸 审理终结的案件:法律程序的最终决定 审理终结的案件意味着法律程序已经达到了最终决定的阶段。在审理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和相关证据已经被充分考虑和辩论。法官或仲裁员会根据法律规定和证据的可信性做出最终的裁决或判决。这个阶段标志着案件的结束,当事人需要遵守法庭的决定。对于原告来说,审理终结的案件可能意味着他们获得了胜诉,可以获得补偿或其他法律救济。对于被告来说,它可能意味着他们被判有罪或需要承担某种责任。无论结果如何,审理终结的案件都对当事人和司法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它代表了法律程序的正当性和公正性。 结语 审理终结的案件意味着法律程序已经达到了最终决定的阶段,法官或仲裁员根据法律规定和证据的可信性做出了最终裁决或判决。这个阶段标志着案件的结束,当事人需要遵守法庭的决定。无论结果如何,审理终结的案件都对当事人和司法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代表了法律程序的正当性和公正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 第十六条 人民法院审判下列第一审案件,由人民陪审员和法官组成七人合议庭进行: (一)可能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社会影响重大的刑事案件; (二)根据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提起的公益诉讼案件; (三)涉及征地拆迁、生态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影响重大的案件; (四)其他社会影响重大的案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 第十五条 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刑事、民事、行政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人民陪审员和法官组成合议庭进行: (一)涉及群体利益、公共利益的; (二)人民群众广泛关注或者其他社会影响较大的; (三)案情复杂或者有其他情形,需要由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的。 人民法院审判前款规定的案件,法律规定由法官独任审理或者由法官组成合议庭审理的,从其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 第二十七条 人民陪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经所在基层人民法院会同司法行政机关查证属实的,由院长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免除其人民陪审员职务: (一)本人因正当理由申请辞去人民陪审员职务的; (二)具有本法第六条、第七条所列情形之一的; (三)无正当理由,拒绝参加审判活动,影响审判工作正常进行的; (四)违反与审判工作有关的法律及相关规定,徇私舞弊,造成错误裁判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人民陪审员有前款第三项、第四项所列行为的,可以采取通知其所在单位、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人民团体,在辖区范围内公开通报等措施进行惩戒;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