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民法中意思表示的解释
释义
    《民法》中的意思表示从生效时间看分为:1、以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对人知道其内容时生效;2、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时生效。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3、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告发布时生效。意思表示的形式,行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或者符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时,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的效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1、拘束力
    意思表示的拘束力,亦即意思表示的成立效力。意思表示一旦成立,表意人须受其约束,非依法律,不得擅自撤回或者变更的法律效力。意思表示作成后,将要影响表意人、相对人或第三人的利益。如表意人作成订立合同的要约,相对人即产生承诺权,表意人抛弃某物的所有权,他人占有该物即不构成非法占有或者不当得利行为。再则,对于已作成的意思表示,表意人可否撤回或者撤销,也事关表意人本身以及相对人和第三人的利益。
    2、拘束力的发生
    意思表示拘束力自何时发生,事关表意人对于撤销权的行使期间(即该期间始期与终期的确定),以及相对人的信赖利益,同时关涉非对话意思表示传达途中遗失或者迟到风险的负担。《民法典》合同编对合同意思表示成立的时间做了进一步规定。
    综上所述,《民法典》中民法的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活动核心。其构成要件包括主观和客观方面。意思表示必须是源于当事人内心想法的,并且让外界能够客观感受到。其效力体现在两方面,包括拘束力和拘束力的发生。当意思表示成立后,当事人不得随意撤回,这体现的是约束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该内容由 赵明律师 和 律说律答 共创回答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4: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