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死缓和与死刑的区别
释义
    死缓是死刑的一种延缓形式,适用于罪该处死但犯罪情节未达到需要处死的地步的犯罪分子。死刑需经最高法院复核,死缓则由高级法院复核。被判死刑的罪犯会被处死,而被判死缓的犯罪分子在两年期满后,可能判为无期徒刑或有期徒刑。故意犯罪的犯罪分子在缓刑结束后可能执行死刑。
    法律分析
    死缓是死刑的一种延缓形式。两者之间的区别有:
    1、适用条件,死刑只适用于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死缓则适用于罪该处死,但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并没有严重到需要处死的地步,所以采用缓刑的方式;
    2、审判程序,死刑需经过最高人民法院复核,而死缓由高级人民法院复核;
    3、执行方式,被判处死刑的罪犯一律会被处死,被判处死缓的犯罪分子在两年期满后,会酌情判为无期徒刑或十五年至二十年的有期徒刑。被查证确定为故意犯罪的犯罪分子在缓刑结束后,会执行死刑。
    拓展延伸
    死缓和死刑的法律制度对比
    死缓和死刑是两种不同的法律制度,它们在刑事司法中具有重要地位。死缓是指在判决死刑后,暂缓执行死刑的一种刑罚形式,通常是基于被告人的特殊情况进行考虑,如自首、立功等。而死刑则是指犯罪行为被判处的最高刑罚,即被判处终身剥夺生命的刑罚。
    在法律制度上,死缓和死刑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首先,死缓是对死刑执行的一种限制和补充,以确保判决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其次,死缓给予被告人一定的机会,通过改造自己的行为和认识,争取减刑或改判。而死刑则是一种终身剥夺生命的刑罚,不可逆转。
    此外,死缓和死刑在执行上也存在差异。对于死缓,法律通常规定了一定的暂缓执行期限,以便被告人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死刑则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司法程序和审判程序,确保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总的来说,死缓和死刑的法律制度对比体现了法律的灵活性和人道主义精神。死缓作为一种刑罚形式,兼顾了刑罚的严厉性和人权的保护,为被告人提供了改过自新的机会。而死刑则是一种极端严厉的刑罚,体现了对严重犯罪行为的惩罚和社会公正的追求。
    结语
    死缓和死刑是两种不同的法律制度,它们在刑事司法中具有重要地位。死缓是对死刑执行的一种限制和补充,给予被告人改造自身的机会,以争取减刑或改判。而死刑则是一种终身剥夺生命的刑罚,不可逆转。死缓和死刑的法律制度对比体现了法律的灵活性和人道主义精神,兼顾了刑罚的严厉性和人权的保护,为被告人提供了改过自新的机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七十二条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第四十八条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
    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缓期执行的,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核准。
    第五十条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情节恶劣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执行死刑;对于故意犯罪未执行死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重新计算,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3: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