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拖欠工程款的时效是多久?
释义
    拖欠工程款的诉讼时效为两年,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拖欠行为起算。如果工程款已过诉讼时效,可以通过书面发函、投诉、补充协议等方式中断时效。恢复时效的方法包括录音催讨法、银行转账法、协商对账法和故意主张法。拖欠工程款的当事人应及时起诉,否则可能无法保障自己的利益。
    法律分析
    一、拖欠工程款的时效是多久
    大多数拖欠工程款已历时相当久,甚至超过两年,有的甚至达到十年之久。拖欠太久的工程款,承包商经常因法律意识淡薄或碍于情面怕影响与建设方的关系等原因而错过诉讼时效。
    在此有必要提醒:工程欠款的诉讼时效为两年,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拖欠行为起算。
    我国法律规定诉讼时效可以通过一定的主张权利行为得以中断,中断后诉讼时效可以重新计算。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二、工程款已过诉讼时效怎么办
    各承包商可以采取书面发函(对方一定要签收或采取挂号信等形式证明已送达)、向清欠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投诉(一定要有书面记录)、与发包方补充协议或签订还款协议等办法,使诉讼时效中断。
    另外,总结下来还有一些恢复时效的办法:
    1、录音催讨法:有一个工程尾款几十万元拖欠长达10年未还。施工方利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允许的方式,采用电话录音、录像,取得了时效中断的视听证据。通话主要内容应包含:一是对方欠款数额;二是施工方自何时以来一直在主张债权;三是何时归还欠款。
    2、银行转账法:如某工程业主拖欠几十万元工程款,多年来业主以各种借口推拖不还,也不作对账记录,致使债权超过了诉讼时效期。为了获得证据,施工方可以确立了首先派人去对方单位清欠,对方能给多少就要多少,但是不拿现金,要求从银行走汇票,想方设法恢复诉讼时效。
    3、协商对账法:双方重新签订的联系单、对账单是有效清欠证据。
    4、故意主张法:若欠款金额为4万,已超过2年时效。施工方以特快专递方式致函业主,故意要求清偿8万元欠款。有时债务方觉得冤枉,回函只承认其中的4万元。这样复函就是施工方胜诉的证据。
    原来,我国法律中早就对拖欠工程款的时效作出了规定,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拖欠行为之日起的两年,因此如果遇到拖欠工程款纠纷的话,当事人就要尽快向法院起诉,否则的话超过了诉讼时效,法院就不会受理案件,而自己的利益就有可能得不到保障。
    结语
    拖欠工程款的诉讼时效为两年,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拖欠行为起算。很多拖欠工程款已经历时相当久,甚至超过两年甚至十年之久。承包商应提高法律意识,及时采取措施中断诉讼时效,如书面发函、投诉、补充协议等。录音催讨法、银行转账法、协商对账法和故意主张法等方法也可恢复时效。如已过诉讼时效,当事人应及时起诉以保护自身权益。拖欠工程款的纠纷需及时处理,以免失去法律保护。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2017修正):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条 中标人不履行与招标人订立的合同的,履约保证金不予退还,给招标人造成的损失超过履约保证金数额的,还应当对超过部分予以赔偿;没有提交履约保证金的,应当对招标人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中标人不按照与招标人订立的合同履行义务,情节严重的,取消其二年至五年内参加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投标资格并予以公告,直至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不适用前两款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八章 建设工程合同 第八百零六条 承包人将建设工程转包、违法分包的,发包人可以解除合同。
    发包人提供的主要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不符合强制性标准或者不履行协助义务,致使承包人无法施工,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相应义务的,承包人可以解除合同。
    合同解除后,已经完成的建设工程质量合格的,发包人应当按照约定支付相应的工程价款;已经完成的建设工程质量不合格的,参照本法第七百九十三条的规定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八章 建设工程合同 第八百零七条 发包人未按照约定支付价款的,承包人可以催告发包人在合理期限内支付价款。发包人逾期不支付的,除根据建设工程的性质不宜折价、拍卖外,承包人可以与发包人协议将该工程折价,也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将该工程依法拍卖。建设工程的价款就该工程折价或者拍卖的价款优先受偿。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19: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