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民事纠纷案件中的敲诈勒索判断标准 |
释义 | 民事纠纷是指平等主体之间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纠纷。敲诈勒索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威胁或要挟强行索要财物的行为。敲诈勒索的构成要件不仅与数额有关,还要求被告强行索要财物,提出主张不构成敲诈勒索罪。 法律分析 民事纠纷,是指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纠纷(可处分性的)。敲诈勒索主观上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客观上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造成公私财物受损的行为。民事纠纷与敲诈勒索的界定不在于数额的多少,当事人没有强行索要财物,只是提出主张,就不符合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件。 拓展延伸 民事纠纷案件中的敲诈勒索行为及法律责任 在民事纠纷案件中,敲诈勒索行为是指一方以威胁、恐吓等手段,强迫对方提供财物或其他利益的行为。根据我国法律,敲诈勒索是一种违法行为,扰乱社会秩序,损害公共利益。对于敲诈勒索行为,法律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被判定为敲诈勒索的当事人将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并可能面临刑罚。此外,敲诈勒索行为也会对民事纠纷的解决产生重大影响,可能导致合同无效、损害赔偿等后果。因此,在民事纠纷案件中,对敲诈勒索行为的判断和追究法律责任非常重要,以维护公平正义、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结语 在民事纠纷中,敲诈勒索行为严重损害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我国法律对敲诈勒索行为有明确规定,并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于民事纠纷案件,正确判断和追究敲诈勒索行为的法律责任至关重要,以维护公平正义,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们应坚决打击敲诈勒索行为,维护社会的法治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十条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二十二条当事人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适宜调解的,先行调解,但当事人拒绝调解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七十四条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