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答辩期限和举证期限的定义是什么? |
释义 | 法律规定举证期限和答辩期限,第一审普通程序案件举证期限不少于15天,当事人提供新证据的第二审案件举证期限不少于10天;答辩期限为15天,被告应在收到起诉状后15天内提出答辩状。人民法院应在立案后5天内将起诉状发送给被告,被告应在收到后15天内提出答辩状。被告不提出答辩状不影响法院审理。 法律分析 举证期限是,第一审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于十五日,当事人提供新的证据的第二审案件不得少于十日。答辩期限是,答辩期为15天,因而举证期限不少于15天,以便当事人有充分的准备时间。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人民法院确定举证期限,第一审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于十五日,当事人提供新的证据的第二审案件不得少于十日。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7修订)》第一百二十五条送达起诉状和提出答辩状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答辩状应当记明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 拓展延伸 了解民事诉讼中答辩期限和举证期限的法律规定 民事诉讼中,答辩期限和举证期限的法律规定是为了确保诉讼程序的公平性和效率性。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告应在收到起诉状后的15日内提出答辩意见,否则将被认定为放弃答辩权利。而举证期限则是指当事人在法庭指定的时间内提供证据材料,以支持其主张。一般情况下,原告应在开庭前提交证据,被告应在开庭前提交抗辩证据。如果当事人未按规定提交证据,法庭可能不予采纳。答辩期限和举证期限的明确规定有助于确保双方在诉讼过程中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并促进诉讼的公正和高效进行。 结语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答辩期限和举证期限,旨在保障诉讼程序的公平和效率。被告应在收到起诉状后的15日内提出答辩意见,否则将被视为放弃答辩权利。举证期限指当事人在法庭指定的时间内提供证据材料,以支持其主张。原告应在开庭前提交证据,被告应在开庭前提交抗辩证据。遵守答辩期限和举证期限的规定,有助于确保双方充分行使权利,促进诉讼公正高效进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7修正):第五章 证 据 第三十五条 在诉讼过程中,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第三人和证人收集证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7修正):第五章 证 据 第四十一条 与本案有关的下列证据,原告或者第三人不能自行收集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取: (一)由国家机关保存而须由人民法院调取的证据; (二)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 (三)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证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2020修订):第一章 总 则 第二条 从事档案收集、整理、保护、利用及其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科技等方面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