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报警是否会对报警人产生影响? |
释义 | 我国法律规定,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应当迅速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事实轻微的不予立案,并通知控告人原因。控告人不服可申请复议。如果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成立,人民检察院应要求立案。 法律分析 报警对报警人是没有影响的。我国法律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拓展延伸 报警行为对报警人的后果有哪些影响? 报警行为对报警人的后果可能产生多种影响。首先,报警人可能会面临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因为报警通常暗示着紧急情况或危险事件的发生。其次,报警人可能需要接受警方的调查和询问,这可能会占用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此外,如果报警人提供虚假信息或滥用报警系统,他们可能会面临法律责任和处罚。另外,报警行为可能会对报警人的声誉和人际关系产生影响,特别是在一些社区中,频繁的报警可能导致邻居和社区居民对报警人的不满和不信任。因此,报警行为对报警人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后果,需要在报警前慎重考虑。 结语 报警行为对报警人可能带来多种后果。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是常见的影响,因为报警通常意味着紧急情况或危险事件。此外,报警人可能需要接受警方的调查和询问,耗费时间和精力。滥用报警系统或提供虚假信息可能导致法律责任和处罚。在某些社区中,频繁报警可能损害声誉和人际关系,引起邻居和社区居民的不满和不信任。因此,在报警前应慎重考虑,以避免可能的后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六条 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法规定,不服从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发布的决定、命令或者不配合其依法采取的措施,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七节 其他规定 第一百六十七条 公安机关依法对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应当将有关情况通报给该委员所属的政协组织。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二节 取保候审 第一百零四条 决定对保证人罚款的,应当报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制作对保证人罚款决定书,在三日以内送达保证人,告知其如果对罚款决定不服,可以在收到决定书之日起五日以内向作出决定的公安机关申请复议。公安机关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后七日以内作出决定。 保证人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后五日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复核一次。上一级公安机关应当在收到复核申请后七日以内作出决定。对上级公安机关撤销或者变更罚款决定的,下级公安机关应当执行。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