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孩子在学校被别人造谣,能否对其进行起诉 |
释义 | 被告人诽谤罪的定罪与否取决于证据充分与否,如被判定有罪则无需反诉,应上诉至上级法院;若证据不足,被告人一般不可反诉,只能要求对方承担民事责任。 法律分析 (1)被告人确有诽谤事实,且对方证据充分,能证明被告人犯诽谤罪的,那么法院就会判决被告人诽谤,这就不存在反诉的问题了。要是被告人不服法院判决的,也应该是收集证据资料,让律师到上级法院上诉。(2)被告人有某些涉嫌诽谤的行为或言论,但不够构成诽谤的或证据不足的,法院会判决被告人无罪。那么这是被告人一般不可以提起反诉,或即使提起反诉,也只能要求对方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拓展延伸 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法律措施及应对被他人造谣的途径 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法律措施主要包括儿童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面对孩子在学校被别人造谣的情况时,家长和学校可以采取以下途径进行应对。首先,家长应与学校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并与老师、校方合作解决问题。其次,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选择与造谣者进行私下沟通,要求其停止散布谣言,并保留相关证据。如果私下解决无效,可以考虑寻求法律援助,通过起诉等方式维护孩子的合法权益。此外,还可以通过教育孩子如何应对谣言,增强其心理抵抗能力。综上所述,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法律措施和应对被他人造谣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确保孩子的正当权益得到维护。 结语 根据以上情况,被告人若被判定犯有诽谤罪且证据充分,法院将判决其诽谤,无需考虑反诉问题。若被告人对法院判决不服,应收集证据资料,并请律师向上级法院上诉。若被告人行为或言论涉嫌诽谤但不构成诽谤或证据不足,法院将判决被告人无罪。在此情况下,被告人一般不可提起反诉,或即使提起反诉,也只能要求对方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法律措施主要包括儿童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家长和学校应保持密切沟通,积极解决问题,私下沟通无效时可考虑法律援助,同时教育孩子应对谣言,共同维护其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第四章 社会保护 第六十三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非法删除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或者其他网络通讯内容。 除下列情形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查阅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或者其他网络通讯内容: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未成年人开拆、查阅; (二)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依法进行检查; (三)紧急情况下为了保护未成年人本人的人身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第五章 网络保护 第六十五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内容的创作与传播,鼓励和支持专门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适合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特点的网络技术、产品、服务的研发、生产和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第五章 网络保护 第七十八条 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便捷、合理、有效的投诉和举报渠道,公开投诉、举报方式等信息,及时受理并处理涉及未成年人的投诉、举报。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