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知情不报什么罪会怎么处罚? |
释义 | 知情不报犯罪行为并不会被判刑,但涉嫌窝藏、包庇罪则会受到法律处罚。窝藏罪是为明知的罪犯提供隐蔽处所,使其逃避法律制裁;包庇罪是为明知的罪犯提供虚假证明或帮助其隐匿、毁灭罪证,使其逃避法律制裁。知情不报是指明知逃匿的罪犯而不向司法机关举报。窝藏、包庇行为受到刑事制裁,而知情不报行为通常不被认定为犯罪行为。 法律分析 一、知情不报什么罪会怎么处罚? 涉嫌窝藏,包庇罪。如果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的行为,则有可能涉嫌窝藏、包庇罪。在我国知情不报是不会被判刑的,但是如果其触犯了我国的包庇罪的,是会受到法律的处罚的。 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犯前款罪,事前通谋的,以共同犯罪论处。 窝藏罪是明知是罪犯而为其提供隐蔽处所,使其逃避法律制裁的行为。 本罪的主要特征: (1)侵犯客体是司法机关惩治犯罪的正常活动。 (2)主观上必须出于故意。即必须明知是犯罪分子。 (3)客观上表现为为罪犯提供隐蔽处所或用金钱、物质资助罪犯逃往他处隐蔽的行为。 窝藏的对象必须是已经实施犯罪或越狱脱逃的罪犯。事先有通谋而事后予以窝藏的,以共犯论处。 包庇罪是明知是犯罪分子,而向司法机关作虚假证明,为其掩盖罪行,或者帮助其隐匿、毁灭罪证、湮灭罪迹,使其逃避法律制裁的行为。 二、如何区别包庇罪与知情不报? 客观表现形式:窝藏、包庇罪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住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做假证明包庇的行为,知情不报是指明知是逃匿的罪犯而不向司法机关举报,放任其的行为。 行为方式区别:窝藏、包庇罪是以积极的行为实施犯罪的,而知情不报则是以消极的不作为方式实施的。 行为的性质及法律后果不同:窝藏、包庇是一种犯罪行为,实施窝藏包庇行为要受到国家司法机关的刑事制裁;知情不报,我国《刑法》没有将其规定为犯罪行为,但对于知情不报的行为应予批评教育,不能认定为是犯罪行为。 包庇罪具有两个方面的特征,其一是主观上具有明知对方是犯罪的人且有使其逃避制裁的故意。其二是客观上实施包庇的行为,如为犯罪分子提供资金、带路、指示逃匿方向等。而知情不举是明知犯罪分子而不检举告发。 意思如果是一般的知情不报并不能够说一定是属于违法犯罪的行为,但如果是在一些明知道对方已经犯罪,但是却在公安机关调查时不配合,或者是不如实交代,或者知道对方犯罪,但是却窝藏对方,包庇对方,这种情况就是涉嫌窝藏与包庇罪,涉嫌这个罪名的通常都是在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结语 知情不报涉嫌窝藏、包庇罪,明知犯罪而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逃匿的行为会受到法律处罚。根据我国法律,涉及窝藏、包庇罪的行为可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情节严重者可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窝藏罪是为罪犯提供隐蔽处所,包庇罪是提供虚假证明或帮助隐匿、毁灭罪证。知情不报是消极不作为,不被视为犯罪行为,但应受到批评教育。了解区别,遵守法律,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一章 立案 第一百一十一条 报案、控告、举报可以用书面或者口头提出。接受口头报案、控告、举报的工作人员,应当写成笔录,经宣读无误后,由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签名或者盖章。 接受控告、举报的工作人员,应当向控告人、举报人说明诬告应负的法律责任。但是,只要不是捏造事实,伪造证据,即使控告、举报的事实有出入,甚至是错告的,也要和诬告严格加以区别。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应当保障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如果不愿公开自己的姓名和报案、控告、举报的行为,应当为他保守秘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一章 任务和基本原则 第十一条 人民法院审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一律公开进行。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人民法院有义务保证被告人获得辩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一章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 第二百八十五条 审判的时候被告人不满十八周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但是,经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未成年被告人所在学校和未成年人保护组织可以派代表到场。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