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民事案件调解的步骤 |
释义 | 庭前调解程序为在答辩期满前进行调解,需要当事人同意,调解书可以确认和解协议。法律依据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 庭前调解程序及其法律依据。 庭前调解程序为在答辩期满前进行调解,需当事人同意,调解书可确认和解协议。 法律分析 1、庭前调解的程序为在答辩期满后裁判作出前,在征得当事人各方同意后,人民法院可以在答辩期满前进行调解,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确认和解协议制作调解书。 2、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一条 人民法院对受理的第一审、第二审和再审民事案件,可以在答辩期满后裁判作出前进行调解。在征得当事人各方同意后,人民法院可以在答辩期满前进行调解。 第四条 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自行达成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确认和解协议制作调解书。双方当事人申请庭外和解的期间,不计入审限。当事人在和解过程中申请人民法院对和解活动进行协调的,人民法院可以委派审判辅助人员或者邀请、委托有关单位和个人从事协调活动。 第六条 在答辩期满前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调解,适用普通程序的案件在当事人同意调解之日起15天内,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在当事人同意调解之日起7天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经各方当事人同意,可以继续调解。延长的调解期间不计入审限。 第七条当事人申请不公开进行调解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 拓展延伸 民事案件调解:解决纠纷的和谐之道 民事案件调解是一种通过协商、调和和解决纠纷的方法,旨在为当事人提供一条和谐之道。在民事案件调解过程中,调解员会秉持公正、中立的原则,引导当事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他们理解对方的立场和利益,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通过调解,当事人可以避免长期的诉讼过程,减少时间和金钱成本的损失。此外,民事案件调解还能够维护当事人的隐私,保护他们的声誉和形象。通过和谐的解决方式,当事人可以重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实现长远的利益最大化。因此,民事案件调解成为解决纠纷的一种有效途径,帮助当事人实现和谐共处。 结语 庭前调解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民事纠纷的方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在答辩期满前,人民法院可以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进行调解,并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确认和解协议制作调解书。通过调解,当事人可以避免长期的诉讼过程,减少时间和金钱成本的损失。此外,调解还能维护当事人的隐私,保护他们的声誉和形象。通过和谐的解决方式,当事人可以重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实现长远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庭前调解成为解决纠纷的一种重要途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二编 审判程序 第十四章 第二审程序 第一百七十九条 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可以进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应当制作调解书,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调解书送达后,原审人民法院的判决即视为撤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四章 调解程序 第十八条 基层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对适宜通过人民调解方式解决的纠纷,可以在受理前告知当事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四章 调解程序 第十九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根据调解纠纷的需要,可以指定一名或者数名人民调解员进行调解,也可以由当事人选择一名或者数名人民调解员进行调解。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