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精神病法定监护人拒绝监护怎么处理? |
释义 | 精神病法定监护人拒绝监护的处理方法及法定监护人的法律规定。法定监护人顺序包括配偶、父母、成年子女等,但可根据协议或法院裁决确定监护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监护人由配偶、父母、成年子女等担任,如有争议可由居民委员会或法院裁决。法定监护人可委托他人承担监护职责,但仍需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主要职责包括保护被监护人权益、管理财产和代理民事活动。 法律分析 一、精神病法定监护人拒绝监护怎么处理? 精神病法定监护人拒绝监护是一种违法的行为,可以找到相应的监护人,要求其履行监护的职责。成年精神病人的法定监护人的范围和顺序是: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近亲属、关系密切的亲属或朋友、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民政部门。 法定监护人的顺序有顺序在前者优先于在后者担任监护人的效力。但法定顺序可以依监护人的协议而改变,前一顺序监护人无监护能力或对被监护人明显不利的,人民法院有权从后一顺序中择优确定监护人。 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员担任监护人: 二、精神病人的监护人的法律规定内容是什么? 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员担任监护人: (一)配偶; (二)父母; (三)成年子女; (四)其他近亲属; (五)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 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 没有第一款规定的监护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法定监护人或指定监护人因故暂时无法行使监护权,可将监护职责部分或全部委托他人承担。受委托担任监护人的人为委托监护人。在此情形下,除有特别规定之外,被监护人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仍由法定监护人或指定监护人承担,但委托监护人对此确有过错的,应承担连带责任。 监护人的法定职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 被监护人出于民事行为能力的限制,不具备全面充分的自我保护能力,相对容易遭受到来自外界的的侵扰和损害。对此,监护人有权利和职责予以保护。 (二)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 监护人可以依法合理利用和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 (三)代理进行民事活动和民事诉讼活动 在当代的社会,监护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是非常的重要的,同样的有一些成年人在精神方面存在着一些疾病,仍然是需要进行监护的,比如说精神病人的法定监护人就包括父母,配偶和子女的,具有监护职责的人是不能够拒绝履行监护职责等。 结语 精神病法定监护人拒绝履行监护职责是违法行为,可寻找其他合适的监护人来履行职责。法定监护人的顺序依次为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近亲属、关系密切的亲属或朋友、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民政部门。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监护人可以是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近亲属、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并经所在单位或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如有争议,由单位或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如无法定监护人,由单位或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监护人有权保护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管理财产、代理进行民事活动和民事诉讼。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第六章 政府保护 第九十六条 民政部门承担临时监护或者长期监护职责的,财政、教育、卫生健康、公安等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予以配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民政部门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儿童福利机构,负责收留、抚养由民政部门监护的未成年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8修正):第八章 法 律 责 任 第七十七条 家庭成员盗窃、诈骗、抢夺、侵占、勒索、故意损毁老年人财物,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第六章 政府保护 第九十三条 对临时监护的未成年人,民政部门可以采取委托亲属抚养、家庭寄养等方式进行安置,也可以交由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或者儿童福利机构进行收留、抚养。 临时监护期间,经民政部门评估,监护人重新具备履行监护职责条件的,民政部门可以将未成年人送回监护人抚养。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