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有关怎样确认是不是保险诈骗犯罪 |
释义 |
(一)本罪与非罪的界限 1、掌握既遂行为是区别保险诈骗罪与非罪的重要标准。本罪列举的五项情形均为既遂行为,即骗取了保险金的行为,这是构成这类犯罪的必要要件,因此区别保险诈骗罪与非罪的界限,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准,是看其行为是否达到既遂状态,即是否实际骗取了保险金。司法实践中在查处这类案件时不仅要考察行为人是否已经实施了本罪所列五种情形的行为,还要看其行为的结果,即是否骗取了保险金。如果行为人虽然实施了本罪所列五种情形的行为,但其骗赔行为被及时揭穿,未骗得保险金,那么,其行为性质属于违反保险法的违法行为。保险公司可根据保险法的规定,有权解除保险合同,并不退还投保人的保险费。如果行为人骗取了保险金,即构成了本项所规定的犯罪行为,就应当受到刑事制裁。 2、除看其骗取保险金的数额大小外,主要应注意考察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诈骗保险金的故意。如果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表明行为人不具有诈骗故意,其行为不构成犯罪: (1)因过失而虚构保险标的的。如不知保险标的不合格而以合格标的保险,或因对保险标的价值计算错误而逾额保险; (2)对保险事故发生原因认识错误而错报或对损失计算错误而夸大的; (3)误认为发生保险事故的。如保险财产被人借走,行为人因忘记而以为丢失因而进行索赔的; (4)投保人、被保险人因过失行为或意外行为造成财产损失的; (5)投保人、受益人因过失行为或意外行为而致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的。 (二)本罪中一罪与数罪问题在保险诈骗活动中,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为了获取保险金而人为地制造保险事故发生时,常常又触犯其他罪名。如行为人以放火或者爆炸等方法毁坏保险财产时可能触犯放火罪或者爆炸罪等犯罪;行为人致使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的行为可能触犯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这种情形下手段行为构成了其他犯罪,目的行为构成了保险诈骗罪,因而属于牵连犯。按理论上的通行观点应以一重罪处罚。但是本条第2款对此明确规定这种情况依照本法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因而不能再象处理一般牵连犯那样从一重罪处罚。 (三)本罪共同犯罪人的认定在保险诈骗活动中,保险诈骗犯罪分子为了实现诈骗目的,常常勾结有关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或者财产评估人,让他们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本条第4款规定:“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故意提供虚假的证明文件,为他人诈骗提供条件的,以保险诈骗罪的共犯论处”,其中,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是指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参与保险事故调查工作的当事人,他们所提供的鉴定、证明和财产评估的材料直接影响保险事故调查的真伪,因此法律对其行为作了严格规定、如果他们故意提供虚假的证明文件、为他人诈骗提供了条件,则以保险诈骗罪的共犯论处。应当明确的是、他们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是以保险诈骗已经构成犯罪为前提条件的。如果进行保险诈骗的人尚未骗取保险金,不构成犯罪时,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的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的行为也不应当视为犯罪,但可以采取其他方法予以制裁,如追究其行政责任等。 |
随便看 |
- 33 海运单是承运人签发给托运人的货物收据是物权凭证可凭以向目的地
- 托运人和收货人均享有权提出变更货物到达地或收货人的权利
- 根据海牙规则货物装船时跌落承运人需要负责吗
- 无理由退货运费一般由消费者承担。a对
- 货物运输中承运人对运输货物的毁损、灭失的责任
- 8.运输过程中的货物毁损、灭失的赔偿责任由( )承担。
- 托运人托运危险货物时,应当履行什么样的义务?
- 货物在海上发生火灾被毁,事后船公司说是共同海损怎么确定
- 海运托运人应负赔偿责任的情形
- 证明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和货物已经由承运人
- 司法考试真题解析卷三第19题
- 货物运输到达后,承运人负有及时通知( )的义务
- 因疫情原因导致船舶不能在原定目的港卸货的,船公司能否在其他港口卸货
- 下列各项中,( )不属于关税的纳税义务人。a.进口货物的收货人b.出口货物的发货
- 海上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具有的特点有
- 托运人托运危险货物时,应当履行什么样的义务?
- 在货物运输中,承运人对运输货物的毁损、灭失是否应当承担责任?
- 纳税人或负税人因国家征税而承受利益损失或经济转移的现象称为( )
- 货物在海上发生火灾被毁,事后船公司说是共同海损怎么确定
- 司法考试真题解析卷三第21题
- 海运托运人应负赔偿责任的情形
- 由承运人责任造成货物灭失或损失的,可按价赔偿,也可按实物赔偿,不论哪种赔偿,
- [多选题] 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的有( )
- 海上货物运输合同中承运人的义务
- 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因为甲公司违法的行为,责令其停产停业,并没收违法所得
- crimes of disrupting the order of social administration
- crimes of disrupting the socialist economic order
- crimes of drug smuggling
- crimes of encroachment upon property
- crimes of forcibly seizing firearms, ammunition and explosives
- crimes of forging financial instruments
- crimes of harboring and covering up counterrevolutionaries or other criminals
- crimes of imitating trademarks and trade names
- crimes of inciting mutiny and disaffection
- crimes of infringement upon citizens' rights of the person
- crimes of infringement upon the democratic rights of citizens
- crimes of jeopardizing public security
- crimes of malfeasance
- crimes of misappropriating capital of one's work unit or client
- crimes of producing or selling obscene articles
- crimes of property
- crimes of rewarding or commending criminal offenses
- crimes of sabotaging electric power, gas, or combustible and explosive facilities
- crimes of selling fake and inferior commodities
- crimes of spreading rumors or swindling by sorcerers and witches
- crimes of undermining the national currency and negotiable instruments
- crimes ordinance
- crimes relating to fake or inferior commodities
- crimes relating to suicides
- crime surve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