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法律分析:为了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对合同协议的签订制定了规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第三条 规定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第五条 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六条 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第七条 规定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第八条 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 第九条 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当事人依法可以委托代理人订立合同。 第十条 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第十一条 规定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 第十二条 规定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以下条款:(一)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二)标的;(三)数量;(四)质量;(五)价款或者报酬;(六)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七)违约责任;(八)解决争议的方法。当事人可以参照各类合同的示范文本订立合同。 第十三条 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