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行政事实行为的概念 |
释义 | 行政事实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实施的没有处分内容和法律约束力的行为,一经发生就表现为客观存在且对合法权益造成侵害。确认存在事实行为后,行政主体应承担相应的行政赔偿责任。 法律分析 所谓事实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实施的没有处分内容和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行政事实行为总是在行政主体行使职权过程中发生,且一经发生就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 并表现为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侵害。没有实际损害后果的存在,就难以认定事实行为的构成。所以,如果事实行为一旦被确认存在,行政主体则应该承担相应的行政赔偿责任。 拓展延伸 行政事实行为的法律效力与适用范围 行政事实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事实性质的行为。其法律效力与适用范围是指该行为对于当事人的权益、义务产生的法律后果及适用的范围。行政事实行为的法律效力取决于其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是否合法、是否合理。只有合法、合理的行政事实行为才具有法律效力,能够对当事人的权益产生约束力。而行政事实行为的适用范围则是指该行为的适用对象、适用时间、适用地点等具体限定条件。行政事实行为的法律效力与适用范围是行政法领域中重要的概念,对于保障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权益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行政事实行为作为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事实性质的行为,对当事人的权益产生约束力。其法律效力与适用范围是保障行政行为合法性和权益实现的重要概念。只有合法、合理的行政事实行为才具有法律效力,行政主体应当对其承担相应的行政赔偿责任。了解行政事实行为的法律效力与适用范围对于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 法律依据 《国家赔偿法》第四条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有下列侵犯财产权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 (一)违法实施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的; (二)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的; (三)违法征收、征用财产的; (四)造成财产损害的其他违法行为。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