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处理方式
释义
    未成年犯罪判刑规定:未满16周岁不负刑事责任,已满16周岁需减轻处罚。免于刑事处罚情形:被胁迫、诱骗、教唆犯罪;犯罪预备、中止、未遂,情节一般;以大欺小、轻微暴力索要财物;盗窃金额略过“数额巨大”标准且情节轻微;与幼女偶尔发生性行为且无严重后果。未满14周岁不追究刑事责任。未成年犯罪不可判死刑,无论罪刑多重。
    法律分析
    一、未成年犯罪如何判刑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犯罪行为。我国《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据此,在我国,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只对八种较为严重的犯罪承担刑事责任,已满16周岁的人对所犯的所有罪行承担刑事责任,因此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而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的一部分。
    1、如果该未成年人未满16周岁,则不负刑事责任。
    2、如果已满16周岁,则该未成年人需要承担刑事责任,此时应当减轻处罚。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七周岁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20%-50%;已满十七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10%-40%。
    二、未成年人怎么免于刑事处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的规定,下列情形可以免除处罚或不认为是犯罪:
    首先,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被胁迫、诱骗参与犯罪,被教唆犯罪,或者属于犯罪预备、中止、未遂,情节一般的,可以免除处罚或者不认为是犯罪。
    其次,若有以下情形,可以不认为是犯罪:
    1、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出于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使用语言威胁或者使用轻微暴力强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用品或者钱财的;
    2、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盗窃财物,数额刚达到或者略过“数额巨大”标准,而其他情节轻微,又系初犯或者偶犯的;盗窃近亲属的财物,其亲属不要求对被告人定罪处罚的;
    3、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偶尔与幼女发生性行为,情节轻微、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
    究竟对未成年犯罪如何判刑?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此时不管罪刑多重都是不能判处死刑的,就包括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也是不能判处的。同时,原则上如果是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话,那么任何情况下都是不能追究刑事责任的。
    结语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对未成年犯罪的刑事处罚有明确规定。如果未成年人未满16周岁,则不负刑事责任;如果已满16周岁,则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但会根据年龄减轻处罚。此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未满16岁的人在被胁迫、诱骗、教唆犯罪或犯罪情节较轻的情况下,可以免除处罚或不认定为犯罪。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无论罪刑多重,都不会判处死刑。对于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原则上不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修订):第五章 对重新犯罪的预防 第五十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应当根据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犯罪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法治教育。
    对涉及刑事案件的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其法定代理人以外的成年亲属或者教师、辅导员等参与有利于感化、挽救未成年人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邀请其参加有关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修订):第三章 对不良行为的干预 第三十条 公安机关、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发现本辖区内未成年人有不良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督促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修订):第五章 对重新犯罪的预防 第五十一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可以自行或者委托有关社会组织、机构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社会调查;根据实际需要并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心理测评。
    社会调查和心理测评的报告可以作为办理案件和教育未成年人的参考。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3:3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