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职业病危害风险等级 |
释义 |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与分级标准》规定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和评价,将危害因素分为4类,共5级。用以评价职业病危害程度。 职业病危害风险等级是指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和评价标准。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粉尘和放射性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按其对人体危害的严重程度分为四类:甲、乙、丙、丁类;每一类危害因素又分五级评定。职业病危害风险等级的确定取决于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浓度、接触途径、作业时间等情况,以及对人体有影响的光线、声音、温度、湿度等因素。评价职业病危害等级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职业病对工人健康的危害,加强职业病防治,保障工人合法权益。职业病危害风险等级的划分是对用人单位实施职业病危害防护所必须的,因为不同等级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需要采取的防护措施是不同的,涉及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工人的健康安全。 职业病危害等级怎样评定?职业病危害等级评定应当参照《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与分级标准》的相关规定,通过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测量等方式,评价危害因素对工人的危害程度,并按照标准进行分类和分级。评价结果由专业机构出具相关报告,用以制定相应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职业病危害风险等级是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和评价,是企业实施职业病危害防护的必要前提。用人单位必须落实法定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定规章制度,落实防护措施,并对可能危害工人身体健康的环境因素、物质、工艺、设备等实行监测、检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九条 用人单位必须落实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定规章制度,落实防护措施,盘点职业病危害因素,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控制措施。用人单位应当对生产经营所涉及的环境因素、物质、工艺、设备等进行评价,并对可能危害工人身体健康的环境因素、物质、工艺、设备等实行监测、检验。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