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明知是违法行为,我为何还要进行? |
释义 | 购买赃物的法律责任分为知情和不知情两种情况。如果是不知情购买且赃物价值不大,可被处以治安处罚和罚款。知情购买且涉嫌掩饰犯罪所得,可被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和罚金。购买赃物的价值较高或有多次违法记录,或涉及特定设施和款物时,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分析 明知是赃物还购买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行为人主观上不知道是赃物而购买的,一般不以犯罪论。所购买的这个赃物的价值不是很大,行为人认罪、悔罪并且退赃、退赔的。情节尚不构成犯罪的,公安机关可以作出治安处罚。另外,当事人还会被罚款。如果当事人对处罚决定不服,可以在规定时效内提请复核。如果确实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赃物并已经销售的,属于善意取得,不承担法律责任。 但如果是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是赃物而仍予收购的,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一般购买的赃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的;一年内曾因购买赃物行为受过行政处罚,又实施购买赃物行为的;所购赃物系电力设备、交通设施、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军事设施或者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的等,都作犯罪处理。 拓展延伸 违法行为的动机:探究明知违法为何仍然进行的原因 明知违法行为,为何仍然进行的原因有多种。首先,个体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可能存在偏差,导致对违法行为的认知和评价与社会普遍准则不一致。其次,个人可能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压力、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迫使其选择违法行为以获得某种利益或满足某种需求。此外,法律执行的不公正、不完善,以及对违法行为的制裁力度不足,也会减弱人们对违法行为的恐惧和抑制力。最后,个体的冲动、欲望、权力欲望等心理因素也可能促使其冒险进行违法行为。综上所述,明知违法行为仍然进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从个体、社会和制度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 结语 购买赃物的行为涉及到主观上是否知晓其为赃物以及赃物的价值大小等因素。如果购买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并已经销售,属于善意取得,不承担法律责任。然而,如果购买者明知或应当知道是赃物而仍然收购,则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可能面临刑罚和罚金的处罚。购买赃物的情节严重且价值较高,或者曾因购买赃物行为被行政处罚并再次实施购买赃物行为,或者涉及到特定类型的赃物,都可能被视为犯罪行为。明知违法行为仍然进行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个体的道德观念、外部压力、法律执行和个体心理等因素。因此,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