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紧急避险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释义
    紧急避险行为的主旨是为了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个人权利,必须是客观正在发生的危险情况下,且没有其他可行的解决办法,行为不能超过必要限度,以避免不应有的危害。对于非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在紧急避险行为中造成损害的情况下,不负刑事责任。
    法律分析
    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是:
    1、保护的对象是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还有本人或他人的各项权利;
    2、紧急避险中的危险必须是客观上处于正在发生的状态;
    3、属于没有其他途径办法了,不得已实施的行为。
    4、避险行为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
    除了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行为人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拓展延伸
    紧急避险:应对危机的关键措施
    紧急避险是在危机情况下采取的关键措施,旨在有效应对危机并保护个人或组织的安全与利益。其构成要素包括事前预防、迅速反应和有效应对。事前预防是指通过制定紧急预案、培训人员和建立紧急通信机制等措施,提前预防和减少危机的发生。迅速反应是指在危机发生时,能够快速做出反应,采取适当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和损失。有效应对是指在危机处理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措施,包括紧急撤离、寻求帮助、与相关方沟通等,以确保危机能够得到妥善处理。因此,紧急避险是一种综合性的行动,要求在危机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应对,以保障人身安全和财产利益的最大化。
    结语
    紧急避险是为了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个人或他人的权利而采取的紧急行动。其构成要件包括保护对象的范围、危险状态的客观存在、无其他可行途径和行为的必要限度。在紧急避险中,行为人应尽量避免造成不应有的危害。除特定责任人外,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以及个人或他人的安全和权益,采取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承担刑事责任。紧急避险是一种综合性行动,要求事前预防、迅速反应和有效应对,以最大限度地保护人身安全和财产利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一条
    【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一款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紧急避险成立必须具备条件有哪些
    1、起因条件。紧急避险的起因条件,是指必须有需要避免的危险存在;
    2、时间条件。紧急避险的时间条件,是指危险必须正在发生;
    3、对象条件。紧急避险的本质特征,就是为了保全一个较大的合法权益,而将其面临的危险转嫁给另一个较小的合法权益;
    4、主观条件。紧急避险的主观条件即行为人必须有正当的避险意图;
    5、限制条件。紧急避险只能是出于迫不得已;
    6、限度条件。紧急避险的限度条件,是指紧急避险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4: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