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法律分析:根据法律规定,无论诈骗行为是否成功,只要具备主观故意,都是犯罪行为。因此,以诈骗行为的成功与否来辩解主观故意是不成立的。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欺骗行为,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六条: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精神状态,包括故意、过失和其他主观方面。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犯罪分为故意犯和过失犯。 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一条: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人明知是犯罪而实施犯罪行为或者认为实施犯罪行为可能会造成某种后果而实施犯罪行为并愿意接受这种后果的行为。 5.《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三条: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人没有预见犯罪结果,但是应当预见的行为或者没有尽到应尽的注意义务,造成了犯罪结果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