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因故意损坏他人财物被判5000元 |
释义 | 故意破坏财物罪的主旨是根据数额大小和情节严重程度划分刑罚。数额较大或有严重情节者,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数额巨大或有特别严重情节者,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福建省的标准是数额较大为1万元至5万元,数额巨大为5万元以上。情节特别严重包括导致他人精神失常、停产或经营停止造成重大损失、采用极其恶劣的破坏手段等。 法律分析 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由于我国刑法对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中的数额未作出明确界定,因此各地在实施中的标准也不太相同,福建省在对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的认定中,“数额较大”一般为一万元以上不满五万元;“数额巨大”为五万元以上。 犯故意破坏财物罪: (1)数额较大(福建省数额标准1万元-5万元)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2)数额巨大(福建省数额标准5万元以上)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情节特别严重”,是指毁坏个人财物,导致他人精神失常的;破坏生产、经营设备设施,造成停产或经营停止,引起重大损失;破坏手段极其恶劣的。 拓展延伸 破坏公物引发的法律责任 破坏公物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其后果涉及法律责任。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于故意破坏公物的行为,犯罪嫌疑人将面临严厉的处罚。根据案情具体情况,法院最终判决了一名违法者需支付5000元的罚款。这一判决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警示公众不得随意破坏公物。此案例也提醒人们,保护公共财产是每个人的责任,违法者将承担法律责任。公众应该加强对公物的保护意识,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结语 保护公物是每个人的责任,违法者将承担法律责任。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故意破坏公物将面临严厉的处罚。本案中,法院判决一名违法者支付5000元罚款,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这一判决提醒人们加强对公物的保护意识,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