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渎职行为是否需要有恶意或故意? |
释义 | 法律分析:根据法律规定,渎职行为不一定需要有恶意或故意。 法律依据: 1.《刑法》第385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过程中,对依法需要保守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和其他依法应当保密的事项泄露的,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2.《公务员法》第34条规定,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其改正,可以给予警告、记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分或者辞退,情节严重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和其他依法应当保密的事项; (2)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利用职务上的影响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利益; (3)不按规定规范执行职务、造成严重后果的; (4)其他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行为。 3.《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四条规定,行政机关作出的处罚决定应当有明确的事实依据,并应当依法作出。 综上所述,渎职行为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过程中不按规定执行职务、泄露保密信息、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不一定需要有恶意或故意。根据不同情况,可以给予行政处罚或追究刑事责任。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