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嫌疑人证据不足,一般几天会被释放? |
释义 | 公安机关对违法公民行使拘留权分为行政拘留和刑事拘留。根据刑事诉讼法,证据不足时不得起诉,最多不超过37天应当释放嫌疑人。证据不足不起诉的情形包括:定罪证据存在疑问、犯罪构成要件证据缺乏、证据之间矛盾无法排除、结论有其他可能性。刑事拘留应根据调查结果及时释放嫌疑人。 法律分析 公安机关对违法公民行使拘留权分为行政拘留和刑事拘留。行政拘留需要有证据证明违法公民违反了行政法规,应当依法进行拘留;刑事拘留则是公安机关在追究违法者刑事责任之前,先行限制其人身自由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八十四条规定,“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应当在拘留后的二十四小时以内进行讯问。在发现不应当拘留的时候,必须立即释放,并发给释放证明。” 如果认定嫌疑人可能构成犯罪的证据不足,那么最多不超过37天就应当释放犯罪嫌疑人。 一、证据不足不起诉的情形有哪些 《刑事诉讼法》第140条第4款规定,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的,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做出不起诉的决定。这种不起诉的适用前提是案件必须经过补充侦查。这里需要指出,所谓“可以”做出不起诉决定,并不意味着检察机关有权在起诉与否之间做出自主选择,因为证据不足属于不具备起诉条件的情况,因而不能提出起诉。在此意义上,所谓“可以”一词的表述并不准确,科学的含义是“应当”。 依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规则》的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能确定犯罪嫌疑人构成犯罪或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属于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可以做出不起诉决定: 1、据以定罪的证据存在疑问,无法查证属实的; 2、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缺乏必要的证据予以证明的 3、据以定罪的证据之间的矛盾不能合理排除的; 4、根据证据得出的结论具有其他可能性的。 刑事案件侦查过程中,可能需要对嫌疑人、被告人进行刑事拘留,也就是会对其人身自由作出一定的限制。但之后经过调查,可能发现定罪证据不足,这个时候就不再满足刑拘条件,自然需要尽快的释放嫌疑人。从有关规定中可以知道,特殊情况下最多不超过37天,就应当释放嫌疑人。 结语 总之,公安机关对违法公民行使拘留权分为行政拘留和刑事拘留。行政拘留需要有证据证明违法公民违反了行政法规,应当依法进行拘留;刑事拘留则是公安机关在追究违法者刑事责任之前,先行限制其人身自由的行为。在处理案件中,如果认定嫌疑人可能构成犯罪的证据不足,最多不超过37天就应当释放犯罪嫌疑人。对于证据不足不起诉的情形,人民检察院可以做出不起诉的决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二章 侦查 第二节 讯问犯罪嫌疑人 第一百二十条 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应当首先讯问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行为,让他陈述有罪的情节或者无罪的辩解,然后向他提出问题。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但是对与本案无关的问题,有拒绝回答的权利。 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享有的诉讼权利,如实供述自己罪行可以从宽处理和认罪认罚的法律规定。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五节 逮 捕 第一百三十九条 对于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而未说明理由的,公安机关可以要求人民检察院说明理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四章 死刑复核程序 第二百四十六条 死刑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