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环境行政处罚的程序有哪些? |
释义 | 1、受理 环境管理股、监察大队、自然生态保护股、审批股等(以下简称职能部门)发现违法案件,应当场取证,在2日内填写立案呈批表,交法制股。 法制股在2日内初审并提出意见,报分管局长、局长。 分管局长、局长在3日内批准是否立案。 2、调查取证 职能部门派出调查人员(不少于2人)进行调查取证,应主动出示执法证件。 调查要制作笔录,询问应个别进行。 需要监测的,要制作监测结果报告,并由监测单位盖章和监测人员签名。 3、审议 经调查后确定不需作出行政处罚的案件,职能部门要填写《撤消立案审批表》交法制股,经分管局长签署意见后归档。 对需要作出行政处罚的案件,职能部门提出初步处罚意见,法制股对案件违法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查,提出处理意见,报局长审批。 作出责令停止生产或使用、吊销许可证或者对个人处以3000元以上、对法人或其他组织处以10000元以上罚款等重大行政处罚决定的,由局领导班子讨论决定。 4、听取申辩与听证。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下达3日前,职能部门的调查人员制作《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告知当事人违法事实、处罚依据、拟作出的处罚,以及当事人享有的陈述、申辩权利,制作“申辩笔录”。 对责令停止生产或使用、吊销许可证或者对个人处以3000元以上、对法人或其他组织处以10000元以上罚款等重大行政处罚的,告知当事人有权要求听证,其申请须在被告知3日内提出。 听证按《行政处罚法》和《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规定的程序进行。 听证主持人由法制股非本案调查人员担任,职能部门的调查人员参加。 5、签发 法制股根据审议、申辩与听证结果,责成监察大队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由局长签发。 《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 6、送达 《行政处罚决定书》在作出决定之日起7日内,由监察大队送达当事人或其委托代理人。 送达具体方式有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公告送达。 受送达人拒收处罚决定书的,送达人应当记明拒收的事由和日期,将处罚决定书留置受送达人住所或收发部门,即视为送达。 7、执行 行政处罚决定从《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之日起执行。 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不提起诉讼,又不执行的,由职能部门告知法制股,经局长同意后由监察大队负责承办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具体事宜。 8、归档 案件终结,由执行处罚的监察大队及时写出结案报告。 案件办结后,办案人员应交协案过程中形成的材料立卷归档。 立卷归档的总原则是“谁办案、谁立卷”“一案一卷”。案件承办人员应当将办案过程中所形成的材料,按照材料齐全、排列有序、装订整齐、便于查阅的原则立卷归档。 案件归档后,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私自增添或抽取案卷材料。 对于环境行政处罚的具体情况,一方面是需要由行政机关对行政违法的行为进行调查取证,并形成相应的报告,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当事人是否存在故意行为或者严重的情节。总之,环境行政处罚的作出必须是有理有据的,应当遵循相应的程序和规定。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第三条【罚教结合】实施环境行政处罚,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服务与管理相结合,引导和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