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未成年人侵权,起诉是需要把父母都列为被告吗,还是说只列母亲和孩子也可以 |
释义 | 未成年人侵权时,父母需承担共同责任。根据民法典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监护人需承担侵权责任。此外,根据民法典第二十七条,父母作为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若起诉未成年人侵权,除未成年人外,父母也应列为共同被告。 法律分析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八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民法典第二十七条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根据该规定,起诉未成年人侵权,被告除了列明未成年人,还应当将未成年人的父母列为共同被告 拓展延伸 未成年人侵权案件中,是否必须将父母作为共同被告? 在未成年人侵权案件中,是否必须将父母作为共同被告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未成年人在法律上缺乏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因此通常情况下,父母或监护人应当承担监护责任。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未成年人的侵权行为与父母的监护责任有直接关联,法院可能会要求将父母列为共同被告,以确保受害人能够获得全面的赔偿。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每个未成年人侵权案件都必须将父母作为共同被告。具体决定取决于案件的事实和相关法律规定,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判断。 结语 未成年人侵权案件中,是否将父母作为共同被告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未成年人通常由父母或监护人承担监护责任。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未成年人的侵权行为与父母的监护责任直接相关,法院可能要求将父母列为共同被告,以确保受害人得到全面赔偿。然而,并非每个未成年人侵权案件都需要将父母作为共同被告。具体决定应根据案件事实和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评估和判断。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第二章 家庭保护 第十八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的家庭生活环境,及时排除引发触电、烫伤、跌落等伤害的安全隐患;采取配备儿童安全座椅、教育未成年人遵守交通规则等措施,防止未成年人受到交通事故的伤害;提高户外安全保护意识,避免未成年人发生溺水、动物伤害等事故。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第二章 家庭保护 第二十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发现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疑似受到侵害或者其他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应当及时了解情况并采取保护措施;情况严重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民政、教育等部门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第二章 家庭保护 第二十三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及时将委托照护情况书面告知未成年人所在学校、幼儿园和实际居住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加强和未成年人所在学校、幼儿园的沟通;与未成年人、被委托人至少每周联系和交流一次,了解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情况,并给予未成年人亲情关爱。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接到被委托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学校、幼儿园等关于未成年人心理、行为异常的通知后,应当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