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申诉立案是否困难 |
释义 | 申诉是对已生效的判决、裁定、调解提出重新处理的一种诉讼请求。申诉期间原判决不停止执行。申诉成功的条件是符合法定情形且在有效期内提出。民事诉讼中一般是判决生效后六个月内提出,发现法律文书撤销或变更、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的六个月内提出。刑事诉讼中,特定条件下即使刑罚执行完毕两年后提出,人民法院仍需受理。 法律分析 申诉是指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认为确有错误,向原审人民法院和上级人民法院提出的重新处理的一种诉讼请求。在申诉期间,原判决、裁定不停止执行。如发现申诉有理的,由法院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是否再审。 如果申诉符合申请再审的法定情形,并且在有效期内提出,一般比较容易立案。否则申诉就会很难。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05条的规定,我国民事诉讼中提起再审的时间是判决或裁定生效以后六个月内提出[2] ;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以及发现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我国刑事诉讼中再审期限一般可以在在刑罚执行完毕后两年内提出,但满足特定条件(可能对原审被告人宣告无罪的,或者原审被告人规定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诉,人民法院未受理的,或者属于疑难、复杂、重大案件的),即使在刑罚执行完毕两年之后提出,人民法院仍需受理。 拓展延伸 申诉立案程序的法律规定和实际操作 申诉立案程序的法律规定和实际操作是指在司法体系中,当一方对某个裁决或决定不满时,可以通过申诉的方式请求重新审查或修改。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申诉立案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和程序,例如提交书面申诉材料、提供相关证据等。在实际操作中,申诉立案可能面临一些困难,如申诉时限、证据收集困难、法律适用不确定等。因此,当事人需要充分了解法律规定,与律师合作,以确保申诉立案程序的顺利进行,并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 结语 申诉是当事人对已生效的判决、裁定、调解认为有错误提出重新处理的一种诉讼请求。申诉期间,原判决、裁定不停止执行。申诉符合法定情形且及时提出,一般容易立案;否则将面临困难。申诉立案需要满足条件和程序,包括书面申诉材料和相关证据的提供。当事人应充分了解法律规定,与律师合作,确保申诉立案程序顺利进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7修正):第六章 起诉和受理 第四十六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7修正):第六章 起诉和受理 第五十一条 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诉状时对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 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作出不予立案的裁定。裁定书应当载明不予立案的理由。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起诉状内容欠缺或者有其他错误的,应当给予指导和释明,并一次性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内容。不得未经指导和释明即以起诉不符合条件为由不接收起诉状。 对于不接收起诉状、接收起诉状后不出具书面凭证,以及不一次性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起诉状内容的,当事人可以向上级人民法院投诉,上级人民法院应当责令改正,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7修正):第六章 起诉和受理 第四十七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在接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法规对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紧急情况下请求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不履行的,提起诉讼不受前款规定期限的限制。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