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出狱后如何避免再次犯罪? |
释义 | 判缓刑后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报告活动情况,遵守会客规定,离开居住地需批准。缓刑是对拘役、有期徒刑犯罪分子的暂缓执行原判刑罚,考验期内符合条件则不再执行。 法律分析 一、判缓刑后需要注意什么 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具体内容到司法行政机关报到后会向你宣告。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二百六十九条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 主要遵守以下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二)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四)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具体内容到司法行政机关报到后会向你宣告。 二、什么是指缓刑 缓刑是指人民法院对于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暂缓执行原判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规定一定的考验期,暂缓执行其刑罚,考验期间犯罪分子符合法定条件的,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的一种制度。 拓展延伸 重返社会:有效预防再犯的策略 重返社会后,为了有效预防再次犯罪,有几个关键的策略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建立稳定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支持网络是至关重要的。这包括寻找稳定的住所、就业机会和与积极正面的人建立联系。其次,接受适当的心理辅导和康复计划,以帮助处理潜在的心理问题和情绪压力。此外,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和志愿服务,有助于重建社会角色和增强社会认同感。同时,避免与犯罪相关的人和环境接触,保持远离诱惑和不良影响。最后,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为自己创造更好的未来。这些策略的综合应用可以增加重返社会后成功预防再次犯罪的机会。 结语 判缓刑后,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按考察机关规定报告活动情况;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离开居住地需经考察机关批准。法律依据为《刑事诉讼法》第269条。指缓刑是法院对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犯罪分子,根据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暂缓执行判刑罚。重返社会需建立稳定生活环境、接受心理辅导和康复计划、参与社区活动、避免不良影响,并持续学习提升技能,为更好未来努力。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五章 审判监督程序 第二百六十条 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无罪、免除刑事处罚的,如果被告人在押,在宣判后应当立即释放。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四节 拘 留 第一百二十九条 对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经过审查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提请审查批准逮捕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 对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提请审查批准逮捕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 本条规定的“流窜作案”,是指跨市、县管辖范围连续作案,或者在居住地作案后逃跑到外市、县继续作案;“多次作案”,是指三次以上作案;“结伙作案”,是指二人以上共同作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五章 审判监督程序 第二百六十四条 罪犯被交付执行刑罚的时候,应当由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在判决生效后十日以内将有关的法律文书送达公安机关、监狱或者其他执行机关。 对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罪犯,由公安机关依法将该罪犯送交监狱执行刑罚。对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在被交付执行刑罚前,剩余刑期在三个月以下的,由看守所代为执行。对被判处拘役的罪犯,由公安机关执行。 对未成年犯应当在未成年犯管教所执行刑罚。 执行机关应当将罪犯及时收押,并且通知罪犯家属。 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的罪犯,执行期满,应当由执行机关发给释放证明书。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