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是什么 |
释义 | 可以把法律事实分为事件和行为两大类。(1)事件:法律事实的发生与人的意志无关,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又称为自然事实。例如:雷击将牛劈死,导致所有权关系的消灭。(2)行为:行为是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行为可以分为:民事行为、事实行为。民事行为:指行为人旨在确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或条件的民事行为,称为民事法律行为;违反法律规定的民事行为,称为无效的民事行为。事实行为: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在实施一定行为时,并没有确立、变更、消灭某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意识,但由于法律规定,同样会引起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法律事实的分类 法律事实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作不同的分类。(一)法律事实大体上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二)依据法律关系的产生是否要求某种现象存在或不存在,法律事实又可以分为肯定性法律事实与否定性法律事实(三)从法律关系演变所依据的数量,可以将法律事实分为单一法律事实与法律事实构成。(四)从法官认定事实是否需要进行鉴定来看,法律事实分为鉴定认定的事实与非鉴定认定的事实。 民事权利的分类 民事权利是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享有的利益范围和实施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实现某种利益的意志。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1.以民事权利的内容为标准,可以将民事权利区分为人身权、财产权、知识产权和社员权。 2.根据权利的作用,民事权利可以区分为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形成权。 3.根据权利人可以向其主张权利实现的义务人的范围,民事权利可以分为绝对权和相对权。 4.以权利的相互关系为标准,可以将民事权利分为主权利与从权利。 5.民事权利根据其成立要件是否全部具备,可以分为既得权与期待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7修订)》第一条 立法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宪法为根据,结合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7修订)》第二条 立法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保证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民事案件,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该内容由 徐丽华律师 和 律说律答 共创回答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